亨利.海德(HenryJ.Hyde)
香港的民主發展使人刮目相看,其中一點是運動很快根深柢固。港人仍以自己的方式推動民主改革,政府則設法拖慢或阻止民主進程。縱然政府設置的限制愈來愈多;可以肯定的是,若香港的前途由港人自行決定的話,將會迅速而和平地過渡至全面民主政制。
我很明白,目前這個似乎進退維谷的局面,使很多港人感覺無助,尤其是前景仍然看不透。近年的確有不少挫折,但港人一次又一次地展示勇氣和決心,至少我個人仍覺得值得鼓舞。希望港人繼續這種堅持,因為香港已捲入一場不可避免的角力──縱然各方未必都明白這場角力的境外影響──敵對的力量互相較勁,競相指出中國政治應該怎麼走。
儘管北京對香港民主進程立場不斷收緊;我仍相信北京此舉並非出於惡意,立場也不是鐵板一塊。北京的行動似是即時反應多於精心部署,常因為個別人士的突發舉動而改變。港人的民主訴求時有變化、急不及待,間或有激進過火之舉,是自然不過的事;但既然時局變化多端,北京為了求穩定,保住至高無上的權威,一定覺得這些事可能使北京瞬間失去控制權,動搖其合法性,影響可能擴及其他省市。
不論港人和北京是否願意,甚至是否意識問題所在,這個前英國殖民地,因其獨特地位和相對自由,已成為中國政治演化的主要試驗場。其中最困難也最重要的試驗,正在於追求穩定和秩序之餘,能否進一步促進民主自由。
要成功達致這個局面,有幾項條件。最基本的一項,是雙方要有最低限度的持續合作,或至少互相容忍,因為彼此間的猜忌總會不時浮現。在這個不穩固的基礎上,向前邁進意味着同時在三個不同(而且有點矛盾)的方向均有所進展:一、持續不斷地促進自由民主,包括強化和落實港人治港;二、維持社會秩序和穩定,避免正面挑戰政府權威;及三、保持強勁的經濟增長。任何一方面出現重大差錯,也足以牽一髮而動全身。
這過程有不少困難。從本質上說,增加民主自由即減少各方面的限制,包括政府認為不能容忍的行為。爭取要有成果,只能靠由下而上的壓力,任何進展都可能使市民興奮不已,繼而要求更多。顯然,民主運動必須能夠自制,但民主派當中誰有威望和能力發號施令?
另一方面,北京必須明確認可或默許一個循序漸進的計劃,撤銷不合理的專橫規限,好讓港人在不動搖北京最高權威的情況下,有充份的自主和自由選出自己的政府。若北京接受此最終目標,必須高度信任港人有識見和能力自行處理香港事務,而北京對於哪怕是咫尺以外的地方,也從來不曾有這種信任。在逐步民主化的過程中,總會有運動轉趨激進,可能導致雙方正面攤牌,情況遠比目前更危險。北京的政策是穩定壓倒一切,但若藉着手中有權,不容許香港的民主化有任何進展的話,可能適得其反,導致社會不穩定。
民主化的過程可能有不確定的因素,爭拗和抗爭也肯定出現,但必須保持經濟強勁增長。假如港人相信經濟增長和民主是不能並存的目標,我不知道他們會怎樣選擇,惟有寄望港人不用被迫面對這個虛假的抉擇。
北京政府和港人雖然存有猜忌,但也有巨大的共同利益。這個前英國殖民地若能夠逐步邁向民主,既可使港人對前途有信心,而北京也可以放心,香港將維持穩定,不會出現突變,最重要的是不會質疑北京的權威。再者,確保香港經濟蓬勃發展,對雙方都有好處。
最困難的是訂出雙方皆接受的計劃,透過協議或默契,按程序逐步解決問題,並確保過程暢順無阻。可是,哪些人能夠提出議程,確保雙方能夠達成協議呢?
這次腳步細碎的長征將證明,中國其他地方也可逐步推行民主化,同時維持社會穩定,不擾亂改革開放的進程。那些明白政治民主化對中國有利的北京領導人,若希望變化莫測的領域探索出一條可行途徑,這是最佳的選擇。
香港正開展一場意義重大的較量,既沒有多少規則和先例可循,更不能保證有甚麼成果。可以設想,失敗和成功皆有可能,也許前者機會更大。這場較量不但對香港利害攸關,對中國和世界更是影響深遠。
我們必須在多年來建立的基礎上,向全世界展示美國關心港人的福祉,包括政治方面的訴求。我可以告訴各位,美國國會承諾推動香港自由和繁榮,不會輕言放棄;也會確保我們透過香港這面鏡子,審視美國與中國的關係。
……………………………………………………
作者為美國眾議院國際關係委員會主席,本文摘譯自十二月二日傳統基金會(TheHeritageFoundation)於香港舉行的午餐會上演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