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鄭海泉從一位港英時代走過火紅歲月、矢志要為人民服務的土產精英,搖身成為滙豐由一八六五年成立以來首位華人大班,是一個獅子山下奮力向上最終成功的故事;雖然他曾在訪問中笑說,幾十歲人已沒有所謂家國使命的偉大理想,但心底裏仍有一份熱誠,希望將香港建設為令人安居樂業的城市。
鄭海泉在《中大校友》訪問中曾說,父母親因為自己身體上的缺陷(患小兒麻痹症),經常擔心他「搵唔到食」,回憶起早逝的母親,令他十多年來都無法釋懷。
四八年在香港出生的鄭海泉,像當時大部份小市民一樣,經歷貧困,念中學亦非名校,畢業於九龍工業中學的他,同門師兄弟包括現任保安局局長李少光,以及另一位鄭大班——立法會議員鄭經翰。
七十年代考入中文大學是他人生其中一個轉捩點,鄭海泉在中大時已十分聞名,七二年擔任學生會副會長,帶領大學的認中關社活動,他是當年經濟系十多名同學中,最頂尖的三、四位精英。他昨日與傳媒高層午宴時,曾笑說原本計劃留在中大升讀碩士,但在面試時因說了一句「為人民服務」,嚇怕了教授,誤以為他是「左仔」,結果不獲錄取,他要遠赴新西蘭深造。
鄭海泉於七八年加入滙豐銀行,先後在財務及策劃部任職經濟研究員,但對他事業帶來關鍵性影響的,相信是八九至九一年間全職借調政府中央政策組時期的歷練,任命完畢後他重返滙豐,開始平步青雲,一直晉身至滙豐銀行最高階層。
曾經出任行政及立法兩局議員的鄭海泉,在政界人脈關係深厚,回歸前曾被中國政府委任為港事顧問。昨晚他對記者說,未來會盡力做好工作:「Trymyb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