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看書的香港人不多,更別說冷門本地旅遊書,但梁榮亨卻寧捨棄正職,也要自資開出版社推廣本地旅遊。明眼人斷言一定蝕本收場,這個行山狂迷亦坦言:「明知條路係窄,自己都預咗蝕。」若非滿腹理想和熱誠在苦撐,相信誰也不願不斷遠足來幫補自己出版的蝕本書。
記者:尹珊珊攝影:周旭文
(被訪者提供部份圖片)
換回自由做全職旅遊人
梁榮亨皮膚黝黑,年過半百其實不覺老態,他卻謙稱:「人老嘞,膝頭軟骨組織長期勞損,𠵱家行耐啲都覺得痛,不過都抵喇,話晒都行咗三十幾年。」他小時家貧,16歲輟學做五金學徒,某日閱報見一則行山隊通訊,好奇隨隊往八仙嶺遠足:「第一次發現原來香港地方咁靚,之後就狂跟行山隊旅行。」兩年後,他轉行在船廠做燒焊工人,間中會為興趣替一些團體搞活動,由跟隊到帶隊,挑戰性大大提高:「搞活動先知道原來做搞手唔容易,搞搞吓發現自己有呢方面嘅天份,可以滿足領導慾。」
80年代中期,梁榮亨在巴士公司擔當維修技工,收入穩定卻失去自由。「一家五口收入唔高,根本唔夠養妻活兒,我咪開始兼職做行山領隊囉,諗住賺少少外快幫補家計。」那時傳媒已封他做行山專家,有一定知名度,公司卻揶揄他不該兼職,最終被迫轉行當地盤散工,過「有自由,但搵唔到食」的日子,直至97年,一場金融風暴,連散工也做不成,索性做全職旅遊人,同年10月,他向高難度挑戰──自資開設出版社。
小檔案
梁榮亨,53歲,旅遊30多年,81年創立友峰旅行隊,88年開始於報刊撰寫旅遊文稿,95年出版首本著作《香港奇景探勝遊》,97年成立友晟出版社當總社長,現為友晟之友旅行隊總領隊、友峰會創會會長及中國香港旅行遠足聯會學術顧問。
鐵鑄雙腿走遍青山碧海
他鐵鑄雙腿行遍香港奇山異水,甚麼南果洲三叉洞、高崗吊燈籠、糧船灣奇岩、梧桐寨石澗、屏嘉壺穴,他統統到過,並在88年開始於《商報》、《文匯報》撰寫旅遊文稿,儲存了大量稿件,95年萬里出版社曾為他集結成書:「第一本書《香港奇景探勝遊》用黑白印刷,出版社話書種窄,好難出彩色喎,佢唔夠膽做,我惟有自己做。」向親朋戚友左借右借,再加好友集資,97年終成立友晟出版社。由行山迷到出版社社長,其艱辛卻不足為外人道,他不懂控制成本,後期製作要靠朋友介紹,處處碰壁:「開頭市場定位唔夠清晰,邊做邊摸索,𠵱家製作會要求版面多變化,要跟潮流、要有新意。」
昔日一班支持他的戰友,在金融風暴後已自身難保,出版社遂在上年開始採用股份制籌集資金:「一本書賣幾多,投資人就分幾多,但講真,肯出資嘅朋友都係支持多過真係當做投資。」迄今,出版社已推出五本旅遊書及兩本攝影集,日後亦打算以新角度繼續推出新作。「𠵱家出書唔可以齋輯錄報紙原稿,要加強歷史同掌故部份,所以花多咗時間引證,始終係白紙黑字,有謬誤就唔好啦!」他讀書不多,但自小愛閱讀武俠小說,並經常拜讀朱維德、陳溢晃、吳灞陵等前輩著作,為求著作完善,更苦練攝影:「以前行山頂多影張『到此一遊』相,𠵱家就會為影相而行山,每次都帶齊影相裝備。」
出旅遊書快樂唯一收穫
搞出版,快樂是唯一收穫,他笑道:「一次頂多咪帶二三十人行山,但透過書中文字同圖片,就可以培養更多人對郊遊產生興趣。」現時他全副精神也放在寫作上,但在周日仍帶隊出征,賺錢養這個蝕本貨。「喺香港搞行山唔好諗住賺大錢,免費旅行隊已經有大把,出版社租金水電都係錢,所以要出奇制勝,專攻路途較偏遠嘅水線,唔一定賺,但起碼一般旅行隊少搞。」猶幸他與傳媒關係良好,在宣傳上也幫了一把。
他愛山愛水也愛家,結婚二十多年的太太從沒怨言,他笑說:「結婚前我講明,婚後會繼續,發達就更加唔使諗。」幸好妻子是參加草藥針灸興趣班認識的同學,彼此志趣相投。梁榮亨育有兩子,大兒子剛投身社會,小兒子仍在大學就讀:「佢哋細個都有跟我行山,但呢代的細路有大把娛樂,一時野外定向,一時玩攀石,有正統訓練,拎埋拎埋好多沙紙,我都叫佢玩還玩,千祈唔好影響學業。」
遠足遇賊不敢獨自闖山
說到近年不少行山意外,他即時想起兩年前的難忘經歷:「有次一個人去南北刀刃,半路遇到三個非法入境者,佢哋問我攞嘢食,我話後面重有成班朋友嚟緊,好彩大得走佢哋,自此我唔敢一個人去行山。」還有一次叫他最刻骨鉻心:「嗰次帶團去青水灣半島睇坐佛岩,有個玩開攀石嘅團友趁我影相唔為意,爬上一塊有四五層樓高嘅大石,當我擰番轉頭,佢已經失足。」目睹意外發生,梁榮亨直言嚇呆:「親眼睇住佢跌落地,真係心都離埋,好彩佢落地識用手撐住,重有意識,跌後少少個頭撞落石,分分鐘連命都無。」最後,他提醒讀者:「行山要提高警覺,咁至可以減少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