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休息:紅灣醜聞的時間表混帳大錯配 - 陶傑

星期天休息:紅灣醜聞的時間表混帳大錯配 - 陶傑

紅灣半島拆建事件,又一次醞釀成傷害政府威信的醜聞。此事誰是誰非?不同甚麼民主與普選,回顧七年半以來的時間表就一目了然。
紅灣半島落得個泥塵滿天的下場,是因為特區政府土地資源錯配。這片土地,早在一九九七年八月、一九九八年七月、一九九九年四月,就曾經三度招標。關鍵問題就是這三次招標的日期。
一九九七年八月,金融風暴初起,其時這個天真稚嫩的政府還不知大禍臨頭,還照樣推出據說早由彭定康時代就擬訂的「八萬五」建屋大計。
由這個月開始,地產市價不斷下跌,到一九九九年四月紅灣半島第三次招標時,地產平均價格比起一九九七年已經下跌了六成。政府把「最低保證價格」由每平方米一萬七千七百元調低到一萬五千五百元。也就是說,如果這時推售土地,是價格的新低點。
二○○○年七月,特首董建華在接受電視台訪問時,被問到「八萬五」問題,答覆「八萬五」這個硬指標早在一九九八年已經「不存在」。但是,特首辦公室發言人又馬上補充:「八萬五」仍會作為規劃土地的「發展指引」,「八萬五」不存在,卻不等於「已經取消」。很明顯,在一九九八年全年,董建華根本沒有與他手下的房屋官員溝通,明確告訴他們:「八萬五」已經不存在了,一切推售土地或建設居屋的計劃,由即日起,全部停止。
如此重大的政策改變,如果董建華本人及早通知房屋局和房委官員,紅灣半島就不會在一九九八年和一九九九年兩度投標,而是收回土地,隱忍不售,一直等到今天,當何文田的九龍心臟地王由地產商以九十四億元高價成交,才會推出市場。
一直蒙在鼓裏的下屬,前有房屋局局長黃星華,後有承擔惡果的「問責」局長孫明揚。遲至二○○二年十一月十三日,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才宣布所謂「救市九招」,包括停售居屋,但他卻重申,不論補地價還是勾地,政府決不會賤賣土地,因為賤賣會陷政府於不義。

把滯銷的七幢紅灣居屋連同土地以八億出售,這正是空前的「賤價」,因為山頂的獨立豪宅,已經動輒一兩億元。孫明揚違背了「賤賣土地」的承諾,陷他自己於不義,但他沒有選擇,因為連他本人也一直不知道「八萬五」是「不存在」呢,還是「沒有取消」。即使他是董建華肚子裏的蛔蟲,也無從了解主人飄忽虛無的思想:「八萬五」指標依然有效,還是早已擱置?如果有效,為甚麼董建華說「不存在」?如果已經在一九九八年擱置,那麼特首辦公室為甚麼強調「不存在不等於取消」?一個在雲天霧地裏摸索的「高官」,背上「問責」的擔子,必須像一個賭徒一樣,判斷八億元並非賤價,因為他也沒有信心,他內心明白「八萬五」去向的模糊曖昧,一年之後,同一批地產產品可能只值四億,相對於四億,八億當然不是「賤價」。
紅灣醜聞的原因,並非「土地資源錯配」,而是董建華的腦袋、特首辦公室的聲明,以及孫明揚的嘴巴三者間的時間和內容的錯配。如果不是電視記者一再迫問,董建華不會吐露原來早在一九九八年「八萬五」就不存在(到底是一九九八年的哪一天,也語焉不詳),隨後也沒有正式的公布,讓全港知道這項重大政策的生死存亡。紅灣半島中的孫明揚,只是一個莫名其妙的特首的敗績祭壇上最新鮮的一件祭品。
在這方面,香港人比大陸十三億中國人更不堪,因為自從胡錦濤一接掌了中央軍委主席,政治敏銳的中國人就會從電視新聞和報刊中察覺到,上一手的「三個代表論」其實已經不存在了,從今天起,中國進入了「提高執政能力」的「以民為本」時期。胡錦濤不必宣布,全國人民都明白哪一條舊口號從此架空,哪一條新口號自今切入,全國地方官員心領神會,權力過渡在全國的默契中完成。但董建華先生及其手下呢?
「不存在」不等於「取消」,這是比中國更中國的奇異邏輯。孫明揚值得同情,在商言商的地產財團,也絕不是慈善家,選在最佳的時機賺取最大的利潤只是地產商的本性,一場生態災難,在五年前本來就可以避免。只剩下一個潰散的行政會議七嘴八舌,這個說拆樓是一個笑話,那個說「個心極不支持拆卸」,還要做到「零廢料」。董建華政府這個「執政大聯盟」是不存在了,還是其管治特區的資格早已被它自己取消?只有北京的胡錦濤先生擁有唯一的權威答案。
(圖)把滯銷的七幢紅灣居屋連同土地以八億出售,這正是空前的「賤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