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中國價錢」震撼全球工業

平心而論:「中國價錢」震撼全球工業

20年來,中國先後推出了兩個影響全球製造業的標籤,首個是「中國製造」,後來一個是「中國價錢」(TheChinaPrice)。這兩個標籤背後的故事,道盡了中國製造業的興起和隨後帶給全球製造業的震撼,從而快速改變了全球工業發展的格局,其影響還算剛走出了第一步,更深和更大的影響還繼續有來。
像很多新興工業國家所經歷一樣,20年前「中國製造」的標籤正代表簡單、粗糙、價賤的製成品。但隨着十多年努力,產品變得日新月異,變化萬千,而且品質和設計都有長足進步。唯一不變的是價錢便宜,而且愈來愈便宜。

入口國無力競爭
在物美價廉的攻勢下,「中國製造」的產品已逐漸建立起在世界市場的地位,而且在很多領域已成了霸主,例如成衣、玩具、家具、鞋、家電和各種電子產品等。過去20年,全球已不斷享受來自「中國製造」的超級價廉物美產品,可以說中國工業對全球的生活質素提升,功不可沒。但另一方面,那些大量入口中國產品的國家,在享受物美價廉的產品之餘,本身卻要付出沉重的代價。這就帶出了「中國價錢」背後的故事。
近年在美國,當買賣雙方經過激烈議價後,往往買方最後的殺着是要求對方來個「中國價錢」,這表示賣方要給個極大折讓價才能成交。這個折讓通常是正常價格再折35-40%,或是代表比原料成本更低的價錢。所以「中國價錢」在美國人眼中是大出血價錢,美國的製造商根本無法競爭,結果惟有乾脆關門,或是索性把工廠搬到中國去,這就應了美國的一句老話:「打不過就乾脆加入去。」據美國政府統計,自2000年以來,美國共失去270萬個製造業職位,而來自中國的貿易赤字,估計今年達1500億美元,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赤字來源。

成本低勞力充裕
自二次大戰以來,美國也經歷了數次來自那些復興(日本、德國)或新興國家入口的衝擊,像70年代至80年代的日本和德國,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亞洲四小龍。但對美國製造業的震撼遠不及現在的中國,主要原因是早期的日本或德國和其後的亞洲四小龍,她們的人口、國家的幅員和內需市場,遠遠不及現在的中國,她們只可以集中資源搞一部份產業,以便打開美國市場,所以美國的製造業只部份受影響。而且,當以上國家因出口工業蓬勃而達全民就業後,工資飛升,其競爭力也漸衰退,後來對美國也成不了多大威脅。但中國有用之不竭的人力資源,也有龐大的國內市場,可以令本國工業很快達到大規模量化(economyofscale),加快成本下滑,美國的製造商無論怎樣自動化或提升生產力,都不可能與中國價錢相比拼。而且「中國價錢」還是每天在下跌,因為製造業正逐漸移向工資更廉宜的內陸省分。有見及此,難怪全球的製造業都對「中國製造」和「中國價錢」驚恐萬分。
李庚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