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報告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讀書報告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新京報》書評周刊來信,邀寫一篇讀書報告。我相信,同樣一個人,寫這類文章的態度、內容和文字風格,都會因人生不同的階段而大異其趣。我讀「番書」出身,在美國初出道教書時,要交這份報告的話,必會抓緊機會name-drop一番,把各類前衞大師的芳名一一恭錄出來。不裝這個幌子,怕行家瞧不起。大學老師就是職業讀書人。要看的書包括看不下去的。
人老了,消化不良,讀書口味也歸平淡。老朽之年加上「榮休」身份,大可坦然面對看不下去的東西說「不」。聞道新科諾貝爾文學狀元耶利內克(ElfriedeJelinek)文字時見血腥。是不是類似電影《鋼琴教師》那種自殘畫面?如果是,老朽可以說「不」。看了會做惡夢的。不趕時髦。何必?

「作者已死」那派理論,不知是哪個「番僧」湊拼出來的,真是胡說八道。人家一把辛酸淚寫出來的東西,合該有個名份,怎可以一筆勾銷?不識魯迅身世,如何解讀他的小說?若從此說推演,可直追洋人「弒父情結」根源。甚麼權威都要打倒,真是活得不耐煩了。
董橋說,「好看是看文釆,看故事;沉悶的大議論睡不着覺我也懶得看,老皮囊經不起這個折騰。」過了花甲年紀,說這話才動聽。也只有過了花甲年紀的人,讀楊憲益的《漏船載酒憶當年》,才會察覺到字裏行間的斑斑淚痕。才會聯想到,像他這種當年報國有心的人,在國外等閒白了少年頭,也不見得是壞事。章詒和憶當年,說到給一個長官模樣的中年人介紹康同璧是康有為的女兒時,長官的夫人問:「誰是康有為?」這位太太不讀詩書,看來還是活得好好的。大概也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