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難成數學強國

中國難成數學強國

中國是個數學大國,但不是數學強國。中國習數的人不少,但像陳省身般蜚聲國際的世界級數學大師寥寥可數,除體制僵化、經費短缺外,最重要是年輕人的官本位思想太嚴重。
中國是名副其實數學大國,每年在國際數學奧林匹克比賽中,皆獲好成績;全國有逾兩萬人從事數學研究,數學論文被引用的數量已躋佔世界第十位;在微分幾何、拓撲學、數值分析等領域,中國數學家的研究也具國際水平。但隨着華羅庚、陳景潤、陳省身相繼去世,中國再沒世界級數學家了。

年輕人只想升官輕學術
目前世界上有兩個重要數學獎:菲爾茲獎,只授予四十歲以下獨當一面年輕數學家,每四年頒一次,一九八二年港產哈佛教授丘成桐以三十三歲之齡奪獎;第二個是沃爾夫獎,雖被稱為數學界諾貝爾獎,但在以色列創立,較具政治色彩,陳省身一九八四年獲獎。由此可見中國的數學研究水平。
丘成桐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年輕人太想升官發財,對權力看得太重,是中國沒法躋身數學強國的主因。他說:「不少中國科學家學而優則仕,甚至把自己的理想定位於學術上有所成就後就做個官,即使在中國留學生中,不少人成功的標誌也是升官發財。有些學生雖然書念得好,但是有了些名氣後,或者在美國做到了大學的終身教授後,往往覺得自己已功成名就了,就不想做學問了,學術上也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