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防衞廳在檢討防務戰略之際,藉中國核潛艇闖境大做文章,要求研發首枚遠程精確制導導彈,捍衞外島的安全。不過,長程導彈是攻擊性而非自衞性武器,擁有攻擊敵方軍事基地的能力,令人擔心日本是藉口中朝威脅,突破「專守防衞」防衞政策的緊箍咒。
日本《朝日新聞》報道,防衞廳制訂「中期防衞力整備計劃」報告,作為下年度起未來五年「防衞計劃大綱」指引,內閣下周會審議大綱。報告將會把中國和北韓列為新威脅,九五年的防衞指引只點名俄羅斯是唯一的軍事威脅。
報道引述防衞廳官員說,報告提出要好好利用日本的先進科技,開始研發一種遠程地對地導彈,作為一旦距離日本本土數百公里外的偏遠外島受襲時的反擊措施,但強調研發遠程導彈並非用來攻擊別國。
《讀賣新聞》引述不願透露姓名的防衞廳官員說,日本對外島受襲時作出應變措施,是針對近期中國核潛艇和北韓間諜船不時在日本水域出現。
上月初,中國一艘「漢」級核潛艇在中日有主權爭議的釣魚台附近水域出現,防衞廳發現潛艇蹤影後,首相小泉純一郎罕有地出動海上自衞隊P3C反潛機和驅逐艦追截核潛艇,出了公海後仍窮追不捨。
日本防衞廳正大幅調整未來防務戰略,潛台詞是要自衞隊在全球軍事合作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但分析家指,日本研發長程導彈和其他建議,都超出了日本戰後和平憲法、日本遇襲後才能自衞反擊的「專守防衞」的限制,加上首相轄下的專家小組兩個月前建議,政府應擁有可攻擊外國基地的軍事能力,令人擔心日本發展長程導彈是朝「先發制人」的策略方向走。
如果日本擁有長程導彈,意味日本有攻擊性武器有能力對外國發動先發制人的軍事攻擊,令曾受日軍鐵騎蹂躪的鄰國都擔心,這會使日本未來採取更主動的軍事政策。
不過,日本內閣官房長官細田博之仍否認日本的防衞政策有任何改變,強調「我們需要在自衞政策的框架內思考這個問題,但是否立刻需要具備這種打擊能力,還應進行更多討論」,只要「鄰國的核武和導彈問題得以解決,我們可以安枕無憂」。細田博之這番話明顯是針對仍未解決的北韓核危機而來。
法新社/路透社/美聯社/《讀賣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