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亂批地見政府無能

胡亂批地見政府無能

香港乃國際金融貿易中心,位處珠三角和國際航運樞紐,但地少人多,對土地需求殷切,土地因此成為最值錢的資源。善用土地,服務港人最大利益,政府責無旁貸。資源分配得宜,不少社會問題,只要是金錢能解決的,都可能迎刃而解。

梁家傑

可惜,港府要不是沒有整體規劃政策,就是政策不透明和缺乏公眾認受性。
今天的規劃,將影響數十年甚或更長的時間,因此更要小心。要奉可持續發展為圭臬,着眼整體社會利益,造福我們的兒孫,香港未來的主人。遺憾的是,從最近幾件事中,我們見到政府面對老百姓,以家長式管治、唯我獨尊、剛愎自用、不聽忠告、一意孤行。面對地產發展商要運用土地時,卻出奇地軟弱,無力招架。筆者最感不妥當的,是地產發展商實際主導土地運用情況。他們通過提出各種巧立名目的新猷,要求政府直接批地,已經給公眾政府向私人發展商「輸送利益」的印象。
廣達四十公頃,要三十年營運的西九龍發展計劃,政府為了要把單一招標安排合理化,堅持要建大而無當的天幕。政府還表明不會公開中標者的財務安排,公眾無從得悉地產商的利潤與投放於文化、藝術項目金額的比例。
政務司司長周二於規劃地政及工務委員會上,臚列挺西九龍單一招標的十項理據。經考慮後,筆者的結論是:取消單一招標,由政府作整體規劃後,把項目拆細,分期公開拍賣的模式,非不能也,實不為也。

對於若今天的地價如沙士肆虐時處於低谷,爭拗便不會發生之說,筆者不以為然。首先,港人並不急需偌大的音樂廳、劇院和博物館;到港人學懂欣賞莫札特、梵高和希臘古文化遺物時,今天興建的設施可能已追不上潮流。我們不必為立即擁有這些設施,而付出最後一幅全維港景的寶地作代價。第二,負責任的政府應緊貼民情,審時度勢,為民謀利。抹煞土地價格已重納升軌這事實,還好像要港人因地產商願承擔市道風險、發展文化藝術而感激他們,就顯得不食人間煙火,不合時宜。
經過數碼港批地,對於當局的監管和保護社會公共資源的能力和決心不無擔憂。成功由地產商圈地發展的數碼港,今天已被證實為不折不扣的豪宅項目,有誰還記得地產商當初說要把「英特爾」和「微軟」帶來香港的憧憬?
三十年是很長的時間,政府指望可靠一紙合約來確保地產商忠於原來的承諾,必屬徒然。這般龐大的計劃,必不能以合約完全預視三十年的客觀環境變遷;長袖善舞者,必能鑽到法律條文的空子,爭取最大利潤。政府到時已肉在砧板上,要項目爛尾,或遷就地產商以委曲求全,兩者之間,政府又能怎樣選擇?

政府運用土地時未能地盡其利的例子,近期還包括油公司把鴨脷洲一幅油庫用地,賣給地產商打算興建住宅,政府不吭一聲。本來政府可以行使權力,執行原來官批條款,當油公司不再把土地作油庫用途時,收回土地作公開拍賣。但政府偏容許地產商以補地價方式,改變土地用途,白白減少了庫房可觀的進帳。
至於紅灣半島,就只可用浪費和無知來形容官員處理的手法。港人面對這樣暴殄天物、與可持續發展概念相背的行為,只會因政府在事件中展現的無能,感覺無助、失望和不安。
這些感覺,也凸顯香港最近一個趨勢:政府推出的大小政策,必激起千重浪,都以一場又一場的群眾運動作結。這是政府弱勢已達再不能有效管治香港的警號。必須立即改革,以挽回港人對制度的信心,願意在建制內解決問題。到了大家都只能倚仗街頭運動來表達民意,改革可能已經太遲了。筆者不希望香港要經歷火鳳凰般的再生。但願所有以香港為家的持分者,好自為之!
……………………………………………………
作者為立法會議員、「《基本法》四十五條關注組」成員,關注組文章逢星期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