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醫療保險無底黑洞

中央醫療保險無底黑洞

何秀蘭

周一嶽代替楊永強接手主理醫療福利和食物環境衞生政策。上任宣言包括關顧弱勢社群和處理醫療融資。前者用錢,增加開支;後者收錢,向用者伸手,偏偏大多數公營醫療系統的用者是社會基層,經濟下滑期間生活艱辛,老化後亦只有微薄或沒有退休保障,問題只會日益嚴重。一收一支如何兩全其美?不但是問責局長的挑戰,也是社會要慎重思量的課題。
問題早在九三年的彩虹報告提出,九九年哈佛報告作更深入研究,要做的資料搜集、對未來情況的評估,均已清楚勾劃。行政機關、政黨和公眾對人口老化、醫療服務需求的增加沒有異議,餘下來便是如何解決問題。新任局長建議在頤康醫療儲蓄外,加上保險。
頤康醫療儲蓄計劃建議市民每月供款,數額是每月入息的1-2%,若有醫療開支便從戶口支付,身後仍有結餘則將餘款發還家人。計劃最實際的效用是保證公立醫院必可收回用者付的2%,並須因病人於山窮水盡時作進一步豁免。這幾年經濟下滑,強積金生不逢時,勞資雙方對每月5%供款早有怨言,若要再多加1-2%供款,對捉襟見肘的基層而言,可能是駱駝背上最後一根羽毛,但若在經濟向上時推出,阻力可望減少。
然而,儲蓄計劃不能有效降低對公營醫療服務的需求。一筆四萬元的醫療儲蓄,只能應付私家醫院一兩次小型手術的費用,倘若病人擔心治療中有不能預知的情況,而失去預算,最終仍會選擇公立醫院,政府仍然支付大比數津助。儲蓄亦沒有引導市民積極為自己的健康負責;反之,既然有一筆儲蓄,尋求醫療服務的經濟限制便相對減少。儲蓄戶口結餘留與後人的設計,並不能能讓市民強身健體,減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

醫療保險是市民為自身健康負責的形式,但道德風險甚高,不完善的保險制度可引來無窮濫用、舞弊和醫療成本上漲,外地就有不少沉痛的醫療保險經驗。
台灣實施中央醫療保險,不過三年便見到濫用的後患,當地醫者苦口婆心忠告香港引以為戒。保險推行後,門診服務需求激增,真正有服務需要的病人,倒要輪候更長時間;業界內部份害群之馬,更以禮品招徠求診者製造需求,各種濫醫濫用令台灣在數年間便要考慮增加保費,縮窄承保範圍。
國際的醫療科研企業則在保險制度的空間求取最大利益,令社會醫療成本急速上漲,美國便是最佳例證。保險原意在分擔風險,但結果是風險的代價更高,縱使分擔後,仍然是愈見沉重的開支。
香港現有的醫療保險均屬私人承擔,然而,保險服務沒有發揮風險分擔的效用。本地約有三百萬人受醫療保險保障,多數受保人是機構僱員及其家屬,醫療保險是僱員福利的一部份,目的在提升機構形象。普遍而言,僱員職級愈高,承保範圍愈全面;反之,基層員工的保障可能不多,若員工估計賠償不足以支付醫療費用,餘數又超出個人所能負擔,便會放棄私營服務。於是出現保險公司賺了利潤,卻只須賠償公立醫院收費的荒謬情況,結果仍由政府大幅補助。當局必須針對上述情況作合理改善,免公帑津貼商界。

商營醫療保險另一為人詬病之處,是拒絕高風險者投保。保險公司一般不願接受年長人士購買醫療保險,除非投保者在年輕時代已開始供款,部份業界更乾脆不加考慮。但從市民角度看,高風險期沒有保障,自然不願意承擔每月保費了。
保險可協助中產安心購買私營醫療服務,從而將公帑津助留給更有需要的基層市民。但首要條件是保險業界能推出保障高風險的產品,才可令部份老化人口透過保險支付醫療費用,減輕公營系統的壓力。
……………………………………………………
作者為立法會前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