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恭蕙
為何公眾人士會連成一線,齊聲反對西九龍文娛藝術發展區計劃?答案很簡單:多年來市民努力嘗試要求政府聽民意,但政府充耳不聞。特區政府已經把三家發展商列於備取名單,市民別無選擇,惟有奮勇作戰。
讓我們回顧過去數年事件發展的始末。九八年,行政長官董建華宣布,香港應該有一個先進的表演場地。一個關於旅遊業的研究,支持在表演場地附近結集文化和娛樂設施。政府繼而屬意把西九龍發展為海濱勝地,為維港添新妝。凡此種種,市民皆無從置喙。好些大發展商曾經對該地點表示興趣,殆無疑問。
數碼港沒有招標惹來抨擊,政府遂決定為西九龍進行設計概念比賽。在公布參賽章程前,政府拿着草擬本諮詢本地的專業人士以及香港地產建設商會,而根據該項草案,參加者實際上只須把若干文化設施納入其中即可,草案並沒有標明地積比率。即是說,參賽者毋須考慮成本效益以及可行程度。專業人士建議收緊參賽章程,但政府一意孤行,在○一年舉辦的比賽中,始終沒有訂明地積比率。
很多參賽作品的地積比率都甚低,在一倍以下。然而,假如比賽原意是把得獎作品用於實際發展的話,則必須有更多發展項目,才足以支持公用設施的開支。事實正是如此。三組入選的發展商,分別將地積比率提高至二點五倍至四點三倍。
參賽作品採用低倍數地積比率,目的是以巨型天幕豎立起文化地標,但當地積比率比原先設計高出幾倍以後,效果不會是同一個模樣。政府的比賽程序一開始就出錯。西九無可避免將成為一個過度發展的項目,用以彌補本身在財政上並不可行的多個文化和展覽場地。更不用說要建造一個能夠覆蓋一幅四十公頃土地最少55%的貴價天幕。
專業人士理解到城市規劃、設計和發展事涉繁複,一開始已質疑比賽章程。藝術界和文化界也質疑,政府多年來都沒有積極推動創意藝術,也沒有為視覺和表演藝術培育出欣賞者,何以突然鴻圖大志去建造這麼多場地?
因此,當比賽結束之時,很多有識之士及公民團體已開始質疑西九。二○○三年,好些反對者在立法會上提出反對,其中一些反對人士更組織公眾論壇,討論當中涉及的種種問題。政府卻無動於衷,游說城規會重劃西九的土地用途,賦予西九最大的發展空間,繼而邀請各方提出發展建議。
政府至今尚未就一些基本問題給予令人滿意的答案,包括:
‧以地產資助文化場地的理據為何?
‧容許奪標的發展商雄霸九龍,對地產市道會有何影響,又是否合乎公眾利益?
‧為何沒有把中區、灣仔及九龍灣的發展列入考慮範圍,決定最適宜興建場地的地方,令沿海濱發展得以物盡其用?
‧這個項目如何把資源轉為用以興建場地的用途,而對創意藝術的發展,又有何影響?
‧整個項目涉及甚麼機會成本?換句話說,如果把資源用於其他地方,會否令公眾得益更多?
‧為這項發展提供土地,即實際提供資金的人是公眾人士。既然如此,為何有關的財務安排完全缺乏透明度?
當局就三個列於備取名單發展商所提出的發展建議進行的諮詢期,由今個月月中起計,還有十五個星期。諮詢焦點會集中在表面的問題,而非上述提到的主要問題。董建華政府令人最懊惱的地方,就是對基本問題避而不談,而總愛在枝節問題上大做文章。
(西九龍風波 三之三)
……………………………………………………
作者為思匯政策研究所行政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