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之見:短炒一轉商品股份

英之見:短炒一轉商品股份

創維(751)之後,新加坡上市的中國航油,炒原油期貨勁蝕幾億美元,也是相當震撼的消息。連環出事,充份反映公司管治的風險,亦解釋了國企商品股份動力欠奉的現象。
利用期貨市場管理風險是理所當然,不過更多人利慾薰心,變成炒炒賣賣的賭徒。商品公司是應該主動披露這方面的消息,加強投資者的信心,對估值是有幫助,否則你炒不如自己炒。以為宏觀形勢向好,公司盈利將會大升,怎知蒙在鼓裏,忽然一句唔該,炒期貨輸得一乾二淨,是何等令人氣餒的一件事。
一向強調商品股份一定落後於商品價格的走勢,以反映公司管治的風險,這兩天發生的事件,證明中國存在的問題,仍是多不勝數,會令商品股份的折讓更加大。
短期策略是短炒一轉商品股份,以過往經驗,股票市場的定律是有賭未為輸,只要看看金輝(137)的走勢圖,便會明白投資者是何等寬容,對公司管治水平實在要求甚低,這兩三天市場有戒心,可能反而代表稍後會有上升空間。

炒商品期貨更直接
長遠的應變措施,是擴大自己搏殺的渠道,商品股份走勢落後商品價格,一心造好,不如直接炒商品期貨。沒有公司管治的風險,不會看中走勢而沒有收穫,還有槓桿效應,以及成交量大等好處,對比股票市場,是簡單直接得多,唯一是高手雲集,少點技術及魄力都不易賺錢。不過股票風險形象愈來愈高,就算明知是越級挑戰,也應該開始直接到期貨市場出擊。
不少朋友嫌麻煩,因為一心長揸,商品期貨卻需要不時轉倉,既要成本也要精神管理,而且一手合約的金額,其實對一般人而言亦算是不少,望着入門的門檻,感到氣餒亦是正常。
估計有不少這樣的投資者,港交所(388)應該照顧市場的需要,考慮推出單純持有某一種商品的基金,既沒有期貨的轉倉煩惱及槓桿效應,也沒有實物的高昂手續費及儲存問題,可以大幅減低交易費用,既方便散戶,又有不錯的管理費用可收。以目前世界金融市場宏觀的發展,是極佳時機去推出這樣的產品,外國已經有類似的產品,香港再慢吞吞,只會迫使醒目的投資者越洋出擊。互聯網令距離大大縮短,如果不及時建立自己的地位,被其他市場搶去本地的生意後,要再來可能為時已晚。
黃國英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