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民主演練 - 李怡

李怡專欄:民主演練 - 李怡

東歐地區除了烏克蘭外,羅馬尼亞的總統大選與國會大選也爆發爭議,反對黨指控執政黨大規模作弊,要求宣布選舉無效。兩個月前白俄羅斯的公民投票與國會選舉也被指弊端叢生,遭到歐盟與美國強烈質疑。更早的是去年十一月,喬治亞總統大選也爆發舞弊事件,當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布原總統謝瓦爾德納澤連任後,反對派支持者集結首都,在軍隊和警察全面棄守之下,群眾每人手持一枝玫瑰,順利進佔總統府和中央機關,總統離開首都並交出政權,實現了震驚世界的「玫瑰革命」。
由於一連串的選舉爭議,再加上今年三月台灣選舉的槍擊事件以及選後延綿不絕的「重點選票」、「槍擊真相調查」、「當選無效訴訟」,至今仍使在野黨與執政黨形同寇讎。不久前美國大選,也有不少人認為美國已嚴重分裂。凡此種種,都使香港與內地某些論者質疑民主政治。有人更以烏克蘭為例,指競選雙方背後分別有美國與俄國勢力在操控;並引申到所有選舉背後都有外國勢力介入,甚至由此而說到香港民主派背後有英、美勢力撐腰。這些說法,可能是中共及其喉舌反對民主普選的藉口,但也可能是真的相信民主是混亂之源。

實際上,無論民主選舉出現多少混亂,倘我們認定所有人應享有包括政治權利在內的基本人權,那麼這就是必須付出的代價。大部份產生混亂及讓選舉爭議持久糾纏的地區,都是由專權政治轉向民主政治的地區,是法治傳統未穩固確立,又或者國家認同模糊(如台灣)的地區。而在美國,儘管二○○○年和今年,都發生選舉爭議,但由於民主體制成熟,政治文化中重視民主法治、自由人權與公平正義已內化成美國精神,因此兩次爭議都迅速平息。尤其是二○○○年戈爾敗給布殊的一次,事實上戈爾是完全有理由、也有條件糾纏下去的,但最後他宣布「聽命與上帝與法律」,放棄纏訟。原因是,所有競爭者都知道選舉的輸贏固然重要,但若因輸贏而帶來選後持續的對立與分裂,那就是對國家的深重損害,對個人的政治前途也不會好。因此,競爭到一定的時候,就要知道再糾纏無益,就如同買股票一樣,要定下一個「止蝕盤」,到了這一個價位就要趕緊「止蝕」,避免兩敗俱傷。
美國的慣例是選舉揭曉時,落敗者必須展現風度,向當選者祝賀,並呼籲全國團結,支持當選的總統。落敗者的演說,常常是一篇動人的文章,其中又以一九五二年民主黨候選人史蒂文生(AdlaiStevenson)的演說更成為敗選演說之範本。

史蒂文生當時說,我樂意接受選民的選擇,全國民眾應支持當選的艾森豪總統,因為新總統需要這些支持,以完成重要工作。至於他落選的感受,他引用林肯曾說過的對選舉失利的感覺,就好像在黑夜裏腳趾踢到了石頭,因為已一把年紀了,不能像小孩子那樣哭,但實在太痛了,所以也笑不出來。史蒂文生的幽默,使激烈的競選氣氛,化為輕鬆一笑。
民主政治需要長期演練,才能趨於成熟。若害怕混亂而拒不實行,那麼人民就要永遠接受專權政治的荼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