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長期缺運動 致深層靜脈栓塞<br>港人潛在機艙症候群危機

下肢長期缺運動 致深層靜脈栓塞
港人潛在機艙症候群危機

【本報訊】醫學界一向相信華人患俗稱機艙症候群的深層靜脈栓塞症較西方人少,但本港醫學界研究一批因手術後而長時間缺乏郁動的病人,發現有近三成會出現深層靜脈栓塞,顯示港人潛在機艙症候群的危機。研究人員又相信港人因生活西化,出現這種可殺人於無形的病症會愈來愈多,提醒市民在假期外遊乘長途機時要小心。 記者:梁洵瑜

香港骨科中心骨科專科醫生高拔萃稱,深層靜脈栓塞症主要因下肢長時間缺乏活動,乘坐長途車、長途飛行及長期卧床的病人,足部血液容易凝結成血塊,血塊隨循環系統流進肺部,阻塞肺部主要血管,影響呼吸及心跳,嚴重者可致命。

與生活西化有關
高拔萃表示,過去醫學界認為東方人患此病的機會較西方人低,但情況在近二、三十年已有轉變,隨着港人生活西化、肥胖、缺乏運動等生活習慣,港人患上此病的機會增加。他與另一名骨科專科醫生林國基研究過八十名分別接受膝關節或髖關節更換手術的病人,在手術後以超聲波檢查,了解病人在手術後長時間無法活動時,出現深層靜脈栓塞的機會。
林國基表示,結果八十名病人中有二十二人,即百分之二十七出現不同程度的深層靜脈栓塞,病人並無明顯病徵,但超聲波檢查卻發現有兩名病人的血塊已流進肺部血管,幸好能及時發現接受治療,故建議進行下肢手術的病人,若是肥胖或曾有病發紀錄者應使用藥物預防。
另外,林國基又引述本地兩份病理學研究,發現死於肺靜脈栓塞人數,佔整體死亡人數的比率,九十年代較六十年代高出二十倍,再證實過去三十年港人患此病趨勢正不斷上升,但並無正式統計每年個案數目。

林國基表示,肥胖、服食避孕藥、少運動、懷孕、正服食類固醇及抗凝血藥等人士,較容易出現機艙症候群,建議無論坐車坐飛機,若四小時行程以上,每隔一小時郁動腿部;多起身活動;多飲水調稀血濃度;更不宜飲酒及進食安眠藥,避免長時間睡覺;高危人士可穿着壓力襪,增加足部血液循環。

壓力襪促血循環
此病可全無病徵下,血塊流進肺部後在短時間影響心肺功能,一般在長途飛行後七至十日血塊有機會流進心肺,部份患者會呈現小腿肌肉繃實、小腿現出青筋、腳腫,微燒、胸口痛及氣促等病徵,應即時求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