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孟靜
這邊西九要起,那邊紅灣要拆。樓起樓塌,普羅大眾只有乾瞪眼的份兒。香港號稱(亞洲)國際都會,查實非常第三世界。
在許多西方社會,有哪個業主要在自己的物業加建一點甚麼,將阻擋的甚至不是一片風景而只是一片陽光,左鄰右里都可以提出反對,以至訴訟。在香港,西九計劃之龐大,說的是數以百億計的項目,市民卻只可以像看選美般,對入圍設計評頭品足一番。而紅灣半島偌大簇新一排高房子;可以在商言商地,罔顧環保、教育、基本的人文精神,話拆就拆。
香港人敢怒也敢言,但七嘴八舌過後,恐怕終於也沒甚麼作為。大班說了這句,長毛說了那句,四個大狀或另有高見,你一言我一語畢,感覺仍就是一盤散沙,缺乏凝聚感。
香港人必須明白,扶植政黨政治,是香港未來的唯一出路。百家爭鳴,固然體現了多元化政治,但在現有建制裏的少少民意代表中,但見這裏一名江湖散人,那裏小小一個堂口,各自為政各據山頭;有人氣勢似山寨王,有人姿態似深山大馬猴,政治家徽是充沛得很了,但實質意義在哪?看連小小一個公投議題都鬧出民主派的少少分裂。除非眼下有誰站出來展示魄力實力,宣布自行組黨另起爐灶,不然,若自覺擁抱民主,以政黨政治角度看之,最好而唯一的選擇,仍只得一個民主黨。
我與民主黨非親非故,毫無轇轕,但像好些香港人般,見它樓起樓塌,總是神傷。這一代的華人血液裏,仍有害怕政黨的因子,遺傳了老一輩的「國民黨共產黨都不是好東西」的歷史感情。於是,在立法會選舉中,許多選民選的仍是個人而不是政黨──鍾意李柱銘不等如愛民主黨,投了陳婉嫻一票不等如戀戀民建聯。民主陣營中更出了新鮮而「激」的獨立面孔。結果,民主黨在立會中的政黨地位,由大哥變了小弟。
當然,人必自侮而人侮之,民主黨近年確讓人覺得老是一副哼哼唧唧。這樣說,並非是要求這個黨誇啦啦,動不動要打倒甚麼地展覽激情,而是要在香港人之間,重新塑造實牙實齒、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的一套觀感。總的來說,是追求一個「實」字。
時至今日,由街上人看來,感覺仍然有濃重的虛浮。楊森宣布退下,原是民主黨來番新氣象的最好契機。楊缺乏黨魁魅力,但性格控制命運,此人一看便知似內向類型,一切並非全然是他的錯。但沒有多一個人出來爭黨主席之位,就由李永達自動當選,實在太像中南海式的權力接棒──怎麼啦,李柱銘是鄧小平,楊森是江澤民,現在輪到李永達扮胡錦濤?以一個以民主為名的政黨來說,實在說不過去。
當市民仍給西九一筆唬得一愣一愣,深覺氣憤卻又無奈之際,民主黨提出要把這個巨型項目與財政預算案掛鈎,好讓立法會有予以置評的空間。這個絕妙建議,原該大鑼大鼓廣招記者宣布,尤其該博上電視新聞,而非給埋在一兩份報紙的內頁中。
本地政制,見董建華一人高高在上,下面的行政會議通通是他自己人,立法會中大概一半也是他自己人,儘管近年特首辦在傳媒圈子裏多了「友好」,但與下面的普羅大眾之間,仍有一大段距離。這個斷層,應該是民主黨透過立法會乘虛而入,與市民融合的最佳空隙。
九七前,北京早警告香港不要成為政治化城市。民主黨若不濟事,證明政黨政治在香港不成氣候,看得最滿心歡喜的,也是北京。
……………………………………………………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文章隔星期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