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叔理財:紅灣風波政府失策

陸叔理財:紅灣風波政府失策

紅灣半島終於落實拆卸重建!其實我對此結果並不感到意外,因為擁有紅灣半島業權的兩大地產發展商,始終是商業機構,在為股東爭取最大回報的大前提下,此安排實在無可厚非,但此決定卻難免引來社會各界,尤其是環保團體的強烈反對聲音,認為會造成極大的浪費,有違環保原則。
相信不少人會覺得,香港雖然奉行市場經濟,甚麼都是以錢掛帥,但作為商業機構,始終都要負起一定的社會責任,不能做任何事都這樣「銅臭」,所以姑勿論發展商透過拆卸重建可以賺到多少錢,最終都會失掉民心。

忽略問題根源
不過,在此問題上,大家的視線似乎過於集中地產發展商在環保觀點上的對與錯,卻忽略了整個問題的根源所在。
平情而論,對於政府為何會高調地批評發展商重建安排,我覺得有點奇怪?首先,紅灣半島居屋問題為何會出現?最終業權又為何會輾轉落到兩大地產發展商手中?明顯地,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政府房屋政策上的失誤。當其時政府對物業市場供求預測出現嚴重的偏差,才導致出現供過於求的情況,最後居屋亦被迫停售。

另外,在土地用途上,當年政府也將紅灣半島地皮價值低估了,才將之用作發展居屋。但按目前香港經濟復甦及物業市道的暢旺,任何發展商得到該地皮,都會將之發展為更高價值的私人物業,然後再推出市場。不過,政府當日出售紅灣半島業權時,似乎只急於套現,以致忽略了地產發展商的後着,才衍生今日的問題。
當初紅灣半島的規劃是由政府決定,建築商只負責興建,但單位設計是針對居屋市場,未必符合私人住宅的需求,所以當政府將業權轉售時,應該預計到即使發展商不將整幢樓宇拆卸,也會進行大規模的改建,斷不會原封不動地將物業推出市場,故最終必定會引起環保及浪費等問題。

考慮未夠周詳
若果政府能夠了解發展商的後着,便可在商討出售業權時,將環保問題一併考慮及研究,盡量為污染及浪費問題預先定下解決方針。然而,從政府當日以「優惠價」將業權出售予地產商的做法看來,顯然政府當時的心態是只以套現為最優先考慮的因素。
故此,假設政府不想有現時的環保問題出現,根本當日就不應以商業層面將紅灣半島業權出售。既然當日發展商以商業理由買入業權,今日以商業角度作重建安排,亦是合情合法,只不過在道義上仍要認真考慮污染問題而已。
我並非偏幫地產發展商,只是既然拆卸紅灣半島是事在必行,就要想辦法將問題解決。地產商固然有社會責任將污染減到最低,政府亦可透過加重製造污染者的成本,希望引導發展商履行環保責任。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