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昨天報道,阿根廷中小企業組織正醞釀發起杯葛中國貨行動。
同為發展中國家,中國與阿根廷的工業很多屬勞工密集類型。顧慮到中國能以較低的勞工成本搶佔市場份額,阿根廷因而採取保護本土工業的行動的動機不難明白。
教人摸不着頭腦的是,隨着中國經濟飛躍發展,不斷宣揚「中國經濟威脅論」的主要不是發展中國家,而是已發展大國。傳統理論指出,由於發展中國家與已發展國家的資源稟賦不同,前者的資本要素較為豐厚,後者則有大量的勞動力,因此透過貿易互通有無,雙方都能從國際分工中獲益。
既然兩者優勢互補,已發展國家又為何需要鼓吹那「中國經濟威脅論」呢?一個可能性是,已發展國家的經濟內仍有小量勞工密集工業,為求自保這些行業就要組織起來要求政府採取貿易保護措施。出於政治需要,政府與受保護工業又必須把採取貿易保護措施的責任推卸在中國進口所帶來的經濟威脅上,以轉移視線。
這也許是事實的一面。但我們認為已發展國家之所以提出「中國經濟威脅論」,是因為它們真的感受到來自中國的經濟威脅,而這威脅並不局限於少數勞工密集工業,更包括那些作為已發展國家經濟基石的資本密集工業。事實上,今天中國的對外出口,不但在勞工密集型工業方面佔有優勢,在資本密集型工業方面也毫不遜色。歐盟剛推出的《歐洲競爭力報告2004》內就指出,90年代中以後,中國的出口結構出現明顯變化,其資本密集型工業的出口與日俱增。
由於中國的崛興對已發展國家的經濟所帶來的影響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局部的,在這些國家的政經界引起擔憂和顧慮實屬必然,「中國經濟威脅論」遂不脛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