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舊了、壞了,如果賣不出去,自然就是丟進垃圾桶,送到堆填區埋掉或焚化爐燒毀。表面上,丟掉一部半部手機沒甚麼大不了,但想想如果一人丟一部,數目就很驚人,加上手機「遺骸」若處理不善,更會釋放大量有害物質,甚至可以致癌。
製造手機用上的有毒物質不少,包括鉛、銅、鎳、鋅、砷、銻、鈹和鎘。這些有毒物質可以在人體積聚,可能導致癌症或損害生殖、神經等系統,對兒童的器官和免疫系統尤其有害。製造手機膠殼用的溴化阻燃物同樣危險,可從堆填區滲透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焚化時更會釋出毒性極高的二噁英。
在香港,電子垃圾回收並不普遍。港人丟掉的舊手機,幾乎大部份都是落到堆填區和焚化爐。據香港大學二○○一年的調查數字顯示,香港人平均每年便會轉一部新手機,而全港手機用戶達五百七十萬戶,所製造的電子垃圾之多可想而知。
據本港環境保護署數字顯示,包括手機、電腦等,港人每年丟棄的電子垃圾達二百萬件,足以填滿六十四個標準泳池。兩年多前,環保署開始推出手機電池回收計劃,把收集得來的鋰電、鎳電分類循環再造,製成再用金屬。不過,手機回收仍然很少見。
另外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指出,由於本港缺乏完善的回收及處理電子垃圾系統,複雜的工序由分離、拆解、粉碎、燃燒到出口都沒有規範,因此反而經常製造了更多有毒物質。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