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智活
紅灣半島終被決定拆卸重建優質私樓。這類荒謬事件在九七後不斷發生,政府及有些人認為,這次是發展商依例辦事。但這是在非民主政制下所定之規例,在缺乏民主制度制衡、諮詢、及民意下所定之程序,即使是損害社會公益之事,也可以「合法」地進行。
西九龍填海地區之建設也如是,政客在缺乏權力制衡下,可以決定諮詢期只有六個星期,而不是三個月或更長,高官不但不虛心接受不同意見,反指為「噪音」,真是令人大開眼界之「諮詢」。種種不公義之事繼續發生,社會大眾卻無能為力,正是不民主社會之正常現象,並非不正常。如果我們能在現時非民主政制下防止不公平不公義事件,就是天真。
爭取民主,當然不是追求一個民主選舉制度那麼簡單,而是追求民主制度所帶來的廣泛諮詢、聽取民意、權力下放、權力制衡、維護公益、照顧各階層福祉及言論自由、司法及立法獨立等等。我們的政府,已愈來愈明目張膽,認為西九龍發展及紅灣半島重建已不再是甚麼大不了之事,之前已有數碼港等明益地產商事例,已經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了。可以預計,這兩件事勢必引起民憤,引發港人不信任政府,激發追求民主的決心。
公投動議未能在立法會通過,是意料中事,顯示立法會與民意相背,市民其實也不寄望立法會有甚麼作為。是故,立法會難以成為推動民主的主要力量,只能配合民間力量。
民主派人士很多時把精神時間放在議會內,而忽略議會外社會人士才是最主要的推動力量,近兩年七一大遊行已清楚顯示這點。期望民主派立法會議員將推動民主的重點放在議會外。由古至今,民主是由民眾發起和推動而成的,由下而上的,願意放棄權力與人民分享的當權者絕無僅有,香港也不會例外。
有民主派人士不贊成公投,有不同意見是很自然的事,問題是大家應和而不同,不應影響共同爭取民主的合作,可惜往往事與願違。如果大部份民主派支持公投,少數持反對意見者是否應策略地在內部分享,而不必公開發表以免損害合作團結。這只是一件事例。
現在是滙集力量團結合作爭取民主的關鍵時刻,當民主來臨後,大家方安心百家爭鳴、各展所長。對內協調,對外團結,滙集力量爭取民主,民主派不要辜負港人期望,民主在望,豈能錯失!
……………………………………………………
作者為民主動力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