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尼弗.齊格勒(JeniferZeigler)
香港立法會拒絕通過設立最低工資、訂定最高工時,以及增加福利開支等動議,這是一個良好的訊號。顯示新一屆立法會理解到,規管和大幅增加福利開支,並非脫貧的方法。美國的「脫貧之戰」正是前車可鑑,耗資九兆億美元,仍未見終點。未婚生子的個案一發不可收拾、家庭解體,貧困人口的數字卻未見實質減少,反而愈來愈多人倚賴政府施援。
一九九六年,美國訂定《個人責任及工作機會調停法》,大幅修正聯邦福利制度。福利改革令美國各州得以更靈活調配撥款。現在領取福利援助的人,須遵守在工作方面的規定,援助亦有時限。這做法是向正確方向邁開重要一步,發出訊息,表明福利援助的用意,是提供短期援助而非供終生享用。推行福利改革八年以來,領取福利援助的個案減少逾半。
然而時至今日,仍然有人迷信「大灑金錢藉以脫貧」。自二○○○年起,用於美國傳統福利援助計劃,「有需要家庭臨時援助計劃」的開支增加了百分之六,而貧困數字仍然上升。顯然易見,經濟停滯不前,就業市場沒有起色,是愈來愈多人生活在貧窮線下的原因。儘管如此,在社會福利開支大灑金錢,無助窮人扭轉乾坤。
減低貧困數字的最佳方法,是讓大家明白,首先要完成學業、不要過早生兒育女,並找到工作(任何工作也好),避免陷入貧困。美國的情況是,在高中中途輟學的人,陷入貧困的機會,比完成高中或以上課程的人高出大約三倍。年輕人輟學,通常是因為未婚生子。過早生兒育女,令單親母親生活無依,難以自救,若果繼續生兒育女,情況更為不堪。用於福利援助方面的開支,超過半數是用於在青少年階段便已生兒育女的家庭。
提出找到工作藉以脫貧,似乎是老生常談。誠然,並非每份工作的工資,都可以令人晉身中產階級。不過,工作帶來經驗,藉以找到更理想的工作。在服務行業從事低工資工作,未必就能令人晉身管理階層,但只要在工作上顯示出自己工作可靠、願意學習及願意執行職務,這些優點都會得到僱主賞識。
雖然都是顯淺的道理,但國會議員似乎無法抑制衝動,要藉大灑金錢解決貧窮問題。美國國會將於來年辯論福利改革,自由派議員拒絕支持看重實際工作經驗的社會福利改革。他們準備開出支票,讓單親母親重返校園,或接受某種技能訓練,儘管該些技能可能在就業市場上並無需求。保守派議員也好不到哪裏。他們鼓勵把開支用於諸如鼓吹婚姻等社會福利項目上,以為成家立室是脫貧的方法。過去四十年間,美國在「脫貧之戰」上花費最少八點九兆億美元(以○三年美元價值計算),香港不應重蹈覆轍,不要試圖在勞工方面加強規管,也不要在福利開支方面大灑金錢。
既然教育、投入就業市場是脫貧的辦法,議員應該倡議相關的政策。經濟蓬勃會帶動就業增長,而降低稅率、減少規管工商業、推行更自由的貿易,可製造更多工作機會,協助脫貧。香港的立法會擺脫了最低工資及工時上限等所謂「勞工權益」的陷阱,做法正確。任何經濟都需要各類型的工作選擇,讓低收入的工人,以及身兼數職的工人有機會在經濟領域中向上爬升。議員的工作是倡議個人責任、教人自力更生,而不是承諾大灑金錢。美國的經驗前車可鑑,大灑金錢並非脫貧良方。
……………………………………………………
作者為美國凱托研究所(CatoInstitute)福利政策分析員,凱托文章逢星期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