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工業現時最缺乏的是甚麼?導演?編劇?明星?以上的都缺乏,但最最最缺乏的是投資者。
電影這門生意曾經很好做,在八十年代的黃金期,差不多一開戲便賺錢,單賣片花便可從外地市場收回大部份成本,加上本地票房收入穩定,於是電影成為了一塊肥豬肉,吸引了很多本來不是做電影的人士加入,分一杯羹,有名有利,那個時候,年產三百多齣港產片。
好景一定不常,港產片質素嚴重良莠不齊,外地觀眾逐漸不看港產片,外地片商賺不到錢,於是放棄了港產片。本地票房一蹶不振,低處未見低。科技跟電影開了一個不好笑的玩笑,非法下載取代翻版,成為頭號殺手。大陸的電影市場大則大矣,但一切仍有待開發及規範化。有鑑於以上種種的不利因素,你說哪裏去找投資者?投資者不屬於電影工作者,他們不談理想,不講貢獻,不搞藝術,他們看的只是成不成一盤生意,鋪鋪望打和,好彩的蝕少少,不好彩的大多數則totalloss,於是今年港產片的數量跌破新低,可能不足六十齣。
沒有投資者便沒有資源製作有質素的港產片,惡性循環,本地觀眾一年只看一至兩齣像《功夫》與《無間道》的超級製作,餘下便只看外地的大製作。如果沒有突破性發展,很快香港的電影院便只會看到英文、普通話甚至韓語電影。香港沒有了港產片,想起也納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