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算是掌握民意?是社會上全無反對意見,各界全力一致支持政府?還是在一些基本原則上得到市民的認同,而且社會上支持與反對的不同聲音可以互相平衡,令爭論朝向建立共識的方向發展,爭執將會平靜下來,而不只是暫時休戰?一如以往,在西九龍文娛藝術發展區的爭議中,特區政府又再處於一個孤立的位置。
呂大樂
這是特區政府施政的一大特點──在推出新政時,總不會事先做好統戰,搞搞動員,找一些社會賢達、利益團體來為新措施或大計開路,預先做好平衡反對聲音的工夫;反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赤膊上陣,領導人擺出一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姿態,臉上充滿委屈的神情,誓要以人定勝天,排除萬難的決心,在眾多批評和反對聲音中,推出一些只有他們心裏明白,有理說不清的利民大計。
有時候,我真的懷疑,或者我們的領導,其實挺喜歡和享受一種遭受民眾反對和圍攻的過程。又有時候,我會從眾領導的講話,字裏行間隱約聽到他們的意思──在十年、二十年之後,香港市民將會發現他們今天所做的一切,不但是為了香港謀幸福,而且全部正確,到時候市民會感激他們的好意和苦心。或者就是基於這種想法,我們的領導似乎都相信,市民愈反對,他們愈正確。他們之所以一意孤行,皆因領導相信他們比誰都更清楚市民真正利益所在。
偉大的領袖不應走在人民的後面,隨民意而為。偉大的領袖不會甘於聽從只顧眼前利益和短視的民眾,他們要憑着遠大的目光來領導社會。偉大的領袖講承擔,要表現勇氣,所以,他們都不願意退下來。他們要堅持到底,要力排眾議,要證明自己的價值。他們要在歷史留名,要有所作為。偉大的改革者不可以只顧小節,而忘記了大方向,一仗功成,誰有興趣去做得失的點算。
這是「先鋒黨」的思維模式,政府要為如何領導群眾而焦急。在領導眼中,太多的討論,過份的民主只會礙事,拖慢改革和大計的推行。他們對於市民那種貪生怕死、事事計較、不敢擁抱未來的態度感到失望。
有見於此,他們要收回權力,要搞集中制,要令扮演先鋒角色的政府領導有更多的空間。於是,政府領導對市民事事顧慮,經常大發議論而感到極不耐煩。現在,是政府領導不願再等下去了,要速戰速決。
就是這樣,特區政府施政發展出一種市民大眾難以理解的邏輯。愈來愈常見的情況是,一方面市民在批評,另一方面政府在解釋,但後者往往並非直接回應來自民間的意見,無論事情大小,都是各自表述。政府不積極回應民間的批評,令官民雙方愈走愈遠,難有對話、溝通,完全沒有條件去講社會共識的建構。
長篇大論一番,其實我只是想提出一個問題:就算沒有來自文化界的批評,特區政府也未能夠在發展西九龍這個問題上,平息民眾的疑慮,爭取廣泛的支持。
事實上,在整個討論的過程中,我們聽不到很多支持者的聲音。特區政府的一大問題,是它永遠沒辦法動員支持力量,來反擊反對意見。或者,我們的領導已習慣了孤獨。孤獨的人沒有朋友。
……………………………………………………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文章隔星期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