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東盟十國昨日簽訂了歷史性的自由貿易協議,雙方同意自明年七月起至二○一○年五月間逐步取消大部份貿易關稅,目標就是在二○一○年建立世界第三大自由貿易區(兩大自由貿易區分別是北美和歐盟)。這也是中國發展睦鄰關係、削弱美國在區內影響力的重大政治舉措之一。
中國總理溫家寶與東盟十國領導人,昨日在老撾首都萬象舉行「10+3」峯會後,中國商務部長薄熙來和東盟十國的經濟部長,簽署了《東盟-中國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貨物貿易協議》等自由貿易協定。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區在二○一○建成後,將擁有十八億人口,佔全球的三分一,經濟規模可望達到二萬億美元,國際貿易總額將達到一萬二千億美元,成為繼北美自由貿易區與歐盟之後的全球第三大市場。
根據雙方協議,區內商品將分為「常規貿易商品」、「敏感性商品」和「高敏感性商品」。沒未列入敏感性、高敏感性項目清單的商品,都屬常規貿易項目,至二○一○將取消全部關稅。被列入「敏感性商品」清單的項目最多只有四百個,中國列入鋼鐵產品,東盟國家則列入糖、植物油等,這些商品的關稅將在二○一二年減少百分二十,至二○一八年則減至百分五之下。
被列入「高敏感性商品」的包括大米、汽車和一些石化產品,這些商品將繼續受關稅保護,但稅額將逐步減少,至二○一五年將減少百分五十。為照顧區內較落後的國家,柬埔寨、老撾、緬甸、越南獲准在取消關稅時比中國和其他東盟國家推後五年以上的時間。
中國與東盟還簽署了《落實中國─東盟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係聯合宣言的行動計劃》、《中國─東盟爭端解決機制協議》及交通合作諒解備忘錄等。
溫家寶表示,東盟還宣布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這就是說,中國與東盟進入全面合作的新階段。」美聯社的報道稱,這是中國在長期受制於美國的亞洲地區逐漸發揮影響力的又一例子。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早前訪問拉美,被視為是挖了美國的「後院」。
隨着中國與東盟之間關稅降低、貿易增長,作為中國與東盟貿易重要橋樑的香港,將明顯受益。
本報記者/美聯社/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