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仍滯留十九世紀

中國仍滯留十九世紀

羅伯特.卡根(RobertKagan)

過去幾年,我一直思考美國與歐洲關係的問題。有關這個議題,我頗喜歡讀庫柏(RobertCooper)的著作。庫柏在歐盟任職,他的主要思路是將世界各國劃分為前現代、現代和後現代。所謂後現代主要指歐洲,其特徵是全球化。
在後現代世界,軍備力量無關宏旨,國際關係和區域利益也僅屬次要;大家對經濟、貿易及交易方法的理解,跟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有關地區利益和軍力等方面的傳統看法完全不同。至於現代世界,庫柏認為那比較接近冷戰及以前的傳統權力政治。他認為美國屬於「現代」國家,我相信他也將中國列入此範疇。
要是中國主要模仿歐洲模式,全力推動經濟增長繁榮,迴避那種古往今來各國趨之若鶩的傳統權力政治,則中國將會以「後現代」的方式崛起,我們固然不必多慮,應加以接納。但若中國仍保留濃厚的十九世紀世界觀,那我們就面對一個非常不同的情況,我相信屆時接納中國的難度將大大提高。
也許在某程度上,中國正在這兩個目標之間搖擺不定。很多中國官員和其他人士表現出的態度,正跟後現代世界觀競賽。這又引申到台灣問題。

在我看來,中國對台灣的態度,是將來採納哪種世界觀的試金石,因為中國聲稱擁有台灣主權,極像十九世紀的模式。顯然,中國正尋求替十九世紀的屈辱翻案,而將該部份國土收歸中國,正是平反屈辱之舉,但這仍然是非常十九世紀的處理方法。
若以「後現代」世界觀處理台灣問題,就應該說:「讓台灣繁榮昌盛,走自己的路吧。我們會跟台灣發展貿易,大家都是全球化經濟的一部份,就由這一點上重新開始好了。因為若需要動武才能統一台灣,又有甚麼好處呢?」當然,這是觸動中國神經的議題,關乎民族和愛國情感。但我覺得,我們應該承認這是中國思維中的十九世紀成份。
舉例來說,德國本來聲稱擁有法國阿爾薩斯(Alsace)的主權,一年前我到該處旅行,那地方所有人的名字都是Schmidt,大家都喝Riesling葡萄酒,吃當地的特色薄餅flammekuche。但德國人並不覺得,必定要奪回阿爾薩斯,然後才有德國。問題在於,中國顯然認為,必定要取回台灣。

台灣問題最能凸顯出中國的原始根性、十九世紀思維,以及陳舊的外交政策理念。這也是可能導致美國和中國爆發嚴重衝突的地方。過往,總是美國的新保守派不斷發出警告,要當心中國、中美可能發生衝突等等;現在我發現,中國通也整天嚷着中美必將有一場對決。
我們必須承認,問題並非那麼簡單,以為「只要台灣不宣布獨立,我們就可相安無事」;又或者要美國保證,若台灣獨立美國不會協防;只要台灣不獨立美國就加以保護,諸如此類。
很明顯,除獨立以外,台灣目前的局勢怎樣才是關鍵。真正的問題是:若台灣問題不朝「正確」方向發展,中國能容忍嗎?撇開中國的取態,我認為台灣不大可能宣布獨立,抱持十九世紀心態的中國,會容忍台灣繼續走目前的道路嗎?在台灣問題上,中國由保守勢力抑或後現代勢力佔主導,將會是歷史性的重大對決和重大決定。
美國可以做一些事,讓中國的後現代勢力更有機會獲勝。我認為,使中國不論以任何方式襲擊台灣,機會取勝均微乎其微,是其中一種方法。屆時,中國的後現代勢力將可指出,武力攻台並非上策。反之,若美國在防衞台灣一事上態度含糊,言詞閃爍,只會助長中國的十九世紀保守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