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美元危機? - 李怡

李怡專欄:美元危機? - 李怡

在老撾訪問的總理溫家寶表示,要考慮一個適當時機,才決定人民幣能否升值,否則會在社會上引起熱烈炒賣,有關措施就不能推出。他又批評美國聽任美元貶值而不採取措施,他說過去一段長時間,美國官方不斷要求中國把人民幣升值或自由浮動,但最近幾個月,美國的壓力似已減少,但美元貶值的速度亦加快。
美元的貶值,根本原因在於美國一年六千億美元的貿易赤字。這數字已達美國GDP的百分之六,相對於一九八五年五大工業國(美、日、德、英、法)的「廣場協議」時期,貿赤佔GDP的百分比多了一倍(八五年時佔百分之三)。
「廣場協議」是指八五年上述五大經濟強權在紐約一家叫「廣場」的酒店開會,共同認為美元滙率高估,接着就作出美元貶值的「廣場協議」(PalazaAccord)。當年美元貶值主要針對日圓,第一波從二百四十日圓兌一美元,貶至一百二十日圓兌一美元;第二波十年後,再貶至八十日圓兌一美元。「廣場協議」對全球經濟影響深遠。
現在與十九年前比,美國貿赤佔GDP的百分比,更增一倍。這個一年六千億美元的貿赤,不可能永無止境地增加,另外,世界各國特別是東亞地區,已經累積了近兩萬億美元的外滙。
眾多經濟學家提出警告,讓美元開始有秩序貶值的時間已經來臨,拖得愈久,只會讓美國以至全球各國付出愈大的調整成本。有人甚至認為,除非美元的平均滙率貶值百分之四十,否則將無法化解這一潛在的巨大危機。有的經濟學家更呼籲各重要經濟體應再次協商一個「廣場協議」,讓美元有秩序地貶值。

然而,十九年前的許多有利條件現在已不存在,世界經濟形勢今非昔比,有關變化包括:當時各國所持美元的份額遠低於現在;油價也不似現在那麼高企;日本當時的經濟實力強大,是造成美國貿易逆差的最大的國家,而現在,中國已佔據美國貿易逆差第一位;東亞有四個經濟體升格成高所得地區;全球化快速進展,每一個國家對貿易投資的依賴大幅上升,資金迅速移動,區域經濟興起,形成各式的結盟……。
這種種變化,使各有關經濟體在今天要達成一個促使美元貶值的「廣場協議」倍感困難:各國央行對一種必貶無疑的貨幣愈買愈多,自然也就愈不願見到這種貨幣貶值。
如果美國貿易失衡的問題不能妥善解決,除美元貶值之外,美國的貿易政策可能傾向保護主義,這至少會加劇美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摩擦。但布殊政府顯然主張開放市場而不傾向保護主義。在無法取得新「廣場協議」的情況下,美國只能透過任由「實質滙率貶值」的方法,來應付嚴重貿赤的問題。
實際上,目前除了人民幣和港幣之外,世界各國包括東亞的貨幣早已對美元升值。因此,盯着美元的人民幣與港幣,實際上已隨美元貶值。這對中國的出口和香港的短期經濟當然是有利的。問題是,若美元出現暴跌,可能引爆全球金融風暴,中國與香港的經濟也難獨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