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私人參建居屋紅灣半島一波多折,政府為救市而停售居屋,讓路給地產商賣樓,令已建成的紅灣半島推售無期。到了樓市跌入谷底,政府才與發展商協議,以每方呎五百餘元將項目賣斷,斷送資產;隨後樓市復甦,政府被指明益發展商甘作羊牯。誰知民憤未平,新一輪爭議又起,發展商昨日正式宣布,決定拆卸簇新的紅灣半島重建,為博取六十二億甚至更高的利潤,將紅磡居民、環保團體及社會公眾的反對聲音置諸不理。 記者:劉碧思、羅偉光、莊曉陽
發展商新世界及新地昨天下午正式宣布將紅灣半島七幢物業共一百五十五萬方呎樓面拆卸決定。新世界發展執行董事梁志堅形容這是兩難決定,他們理解公眾對環保問題的關注,但也要兼顧社會及經濟效益。他認為紅灣半島目前質素未達私人樓宇的基本要求,沒有可能「賣得出去」。新鴻基地產代理執行董事董子豪指出,清拆紅灣半島方案已做到最環保,並會採取多項香港前所未有的措施,減少浪費及對環境的滋擾。
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常任秘書長(運輸及工務)郭家強在早上仍指出:「我哋非常之唔願意見到發展商將現有建築物拆咗去,因為咁樣會造成好大量建築廢料,對公眾堆填區造成壓力。」不過政府在晚上的態度已經軟化,只強調當局和環保團體同樣關注環保問題,並相信發展商會顧及這方面的問題,以及聽取有關團體的意見。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昨出席立法會會議後,對紅灣半島問題不作回應。政府昨晚則發表聲明表示關注事件,並指發展商將全新建築物拆卸的決定有違環保原則,造成浪費;不過由於發展商擁有該幅土地的合法業權和有關物業,是否拆卸,屬商業決定。換言之,並不阻止發展商拆樓。
地產商甘冒社會反對而堅決重建,主因利潤太吸引,假如只翻新出售,以現時物業質素,只可賣約四千元一呎,只能賺約八億元,但重建為優質樓後,利潤可達六十二億或以上。
測量師彭兆基表示,發展商為了應付環保要求,重建成本料將增加三成,拆卸期也因此延長,他預計建築成本每方呎一千三百元。紅灣半島重建後售價,以附近長實的豪宅樓盤「海名軒」作參考,未計期間樓市波幅,以現時市價估計,平均每方呎可達七千五百元,即整個項目出售可套現一百一十六億五千萬元,估計利潤逾六十二億元。美聯物業測量師行的特許測量師林子彬更估計重建後可售八千元一呎。
多名立法會議員對事件非常不滿,45條關注組梁家傑指出,發展商在商言商,可以明白及理解,但政府一開始就不應該賤賣紅灣半島給發展商,事件從頭到尾反映政府管治無能。
民主黨涂謹申表示,政府賤賣物業給發展商已令市民反感,發展商應考慮市民感受,不應該只盤算如何賺香港人錢,若發展商不顧市民感受及環保,將會被市民全面杯葛。民主黨副主席李永達表示,將會要求召開專責委員會,傳召官員解釋當日賣紅灣半島的過程。該黨會在今日到新世界總部請願。
獨立民主派議員鄭經翰則表示,政府到現階段已「無得做」,他形容發展商的做法涼薄,只顧自己利益、唯利是圖,而忽視對社會的公民責任,他會繼續追查政府與地產商之間有沒有利益輸送。不過,自由黨主席田北俊表示,紅灣半島重建由於已有具體循環再用的方案,相信不會造成太大浪費。他不評論會否成為一個壞先例,只說純是商業上的決定。
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健民指出,近年「企業公民」概念流行,公眾對企業負起社會責任的期望漸高,「大財團唔能夠只顧住賺錢,如果不顧後果剝削工人、破壞環境,會引起市民反感。」陳健民表示:「其中一個地產商有份競投發展西九龍,今次咁不負責任,市民點會有信心佢哋會為香港承擔發展文化嘅責任?」
有「海景居屋王」之稱的紅灣半島,原本是私人參建居屋項目,九九年新世界發展與惠記(惠記後來把權益售予新地)以五億八千三百萬元投得該項目。翌年開始發展並申請預售樓花。但政府因八萬五政策失誤而挽救樓市,○一年宣布一系列救市措施,其中包括停售居屋,紅灣半島落成後無法出售。
後來政府與發展商商討解決方案,包括將項目賣斷予發展商,在雙方商討售價時,樓市仍未復甦,直至○三年十二月,政府終與發展商達成初步協議,以八億六千四百萬元(約每方呎五百餘元,以補地價形式,將居屋變成私樓)將全數二千四百多個私人參建居屋單位售予發展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