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引發補地價爭議

重建引發補地價爭議

【本報訊】政府以補價方式作價八億六千四百萬元,將紅灣半島「賣斷」,惹來各方炮轟,關鍵是認為價錢太低。財團只付出約三十四億,即全權擁有七幢物業共一百五十五萬方呎樓面,更大問題是他們有重建權,但未必要再補地價。

改發展圖須政府同意
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後來在立法會上表明,紅灣半島是由發展商按照已批核的總綱發展藍圖(MasterLayoutPlan,下稱MLP)建造,日後若要在該幅土地進行重建計劃,必須按原有MLP的設計及樓面面積進行,任何改變該MLP或其規格、設計、建造、造型等,必須先得到政府同意,修改契約通常要進行補地價。
對於紅灣半島兩發展商,日後是否需就重建再向政府補地價,新世界旗下的新創建企業傳訊總經理關則輝沒有正面回應,只表示「過往都依法行事,根據現有土地契約行事。」他又稱,重建紅灣半島的發展圖則暫未有定案,亦未落實最終發展的地積比率。
測量師彭兆基稱,發展商建樓時要依MLP,若現時項目的設計布局不適合作優質樓,發展商需要改變MLP,既然紅灣半島地皮的發展模式已轉作私人用途,發展商是否需再補地價則有爭議性。
他指出,若政府只象徵式收取補地價,相信發展商樂於接受,但卻會再次引起公眾爭議;反之,若政府要求高昂的補地價,則不排除發展商會訴諸法律途徑解決,「各方對MLP有不同理解,要到法庭解決,發展商使千多萬法律費用,一旦勝訴,連補地價亦可省下。」

重建增值料用盡優惠
有地產界人士稱,紅灣改建為優質樓,原來的商場作用不大,停車位的數量也可以變動,故相信發展商會申請改MLP,但補地價多少很難處理。此外,重建時也料會用盡政策優惠,如增建露台及工作平台令物業增值,這方面的補地價價錢劃一,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