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拆卸紅灣半島 社會付出沉重代價 - 盧峯

蘋論:拆卸紅灣半島 社會付出沉重代價 - 盧峯

將會清拆紅灣半島的新創建執行董事梁志堅先生說,清拆這七幢全新的大廈是為了改變土地資源錯配的現象、是為了糾正過去的錯誤。梁先生的話實在動聽得很、實在漂亮得很,可這些漂亮動聽的話其實全是混淆視聽的廢話,因為誰都知道,發展商清拆紅灣半島並不是為了更好的利用土地資源、也不是為了糾正甚麼錯誤,而是為了賺取更豐厚的利潤。根據地產界人士估計,若紅灣半島拆卸改建為豪宅,以目前同區樓價約七千多元一呎計,發展商可得到數十億元的利潤;要不是有這筆巨額的額外利潤,發展商才懶得理會甚麼土地資源錯配的問題。
其實,唯利是圖並不是甚麼見不得光的事,地產發展商是私人企業,爭取最大利潤是無可厚非的事,只是整體社會將要為拆卸紅灣半島的決定付出重大的代價,特別是環保及社區上的代價。
首先,發展商雖然表示會把百分之九十五的廢料及物料循環再用,但安排能否落實、執行時是否嚴謹是很大的疑問,只要發展商在安排及執行方面出問題,又或是分判商不按指示辦事,那廢料的數量將會大幅增加,甚至多達數以萬噸計,令堆填區面對更嚴峻的壓力、令廢物堆積的問題更嚴重。而且,拆卸後的物料能否真正找到用家例如內地用家也尚在未知之數,若果弄的不好,這些物料將可能成為運往內地堆填的廢料,污染內地的生態環境。
此外,拆卸過程所帶來的污染也不容忽視。發展商無疑定出了一些較嚴謹的規定,可不管拆卸的規定有多嚴厲、拆卸過程有多小心,也免不了令鄰近地區出現大量灰塵、大量噪音、大量重型車輛排出的廢氣。換言之,鄰近地區居民將要為拆卸決定付出相當的代價。

當然,導致今次拆卸全新樓宇事件、導致今次嚴重浪費及污染的元兇是特區政府及它的錯誤房屋政策。要知道紅灣半島是八萬五房屋政策的產物、是特區政府建屋熱潮下的產物;正是因為政府錯估房屋需求、錯定房屋政策,以致居屋興建量大增,甚至超過市場能夠吸納的數量,並令樓市大受衝擊,政府為了挽救樓市,便宣布把紅灣半島等已建成居屋停售,讓它空置到○七年。可到今年年初,政府卻突然宣布為了減少居屋空置而把紅灣半島以低價售予發展商,讓它自由發展。當發展商得到這樣一個難得的賺大錢機會、當發展商得到這樣一片土地時,他們自然毫不猶豫的拆卸紅灣半島,追求最大利潤。若果特區政府不是急於把紅灣半島脫手、若果特區政府能在出售紅灣半島時能定下一些發展的規劃如不能拆卸有關樓宇,那不是可以避免香港負上「浪費之都」、「污染之都」的惡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