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商決定將紅灣半島清拆改建豪宅。回應外間關於清拆紅灣半島不環保的批評,地產商將採取一系列措施處理清拆帶來的環保問題。具體方法包括將清拆產生的廢料循環再用和籌建一個基金用作綠化該屋苑鄰近地方等。發展商估計這種方法將令拆卸成本大幅增加30%,所須時間亦較其他方法長。
就紅灣半島應否清拆這爭議上,可以看到香港的營商環境已日漸變質。地產商按既有遊戲規則從政府購入紅灣半島,只要奉公守法,就絕對有權利和自由去處置其財產。拆卸決定一經定下,面對管理層的就是採取哪一種方法清拆重建,最合乎成本效益的原則,最能為股東帶來最大利益。
一個選擇當然是採用那成本最低的方法來進行拆卸工程,另一個可能性是地產公司的股東們可能出於對保護環境的偏好(preference),寧可賺少一點錢也要採用一種較高成本但環保的清拆方式。這裏的關鍵是,在兩種方法均合法的情形下,股東們有自由選擇最佳的拆卸方式。
實際情況卻與此大相逕庭。環保團體和「為民請命」之士透過傳媒大力抨擊地產商罔顧拆卸屋苑所帶來的環保影響,在此情況下,地產公司若採用最低成本原則辦事,其商譽便可能要蒙受損失,而低拆卸成本帶來的減省,或不能蓋過商譽所受的損失。至此地產公司別無選擇,可以選擇的拆卸方法只剩下高成本但較環保的一種。就是這種減低股東自由選擇權利的情況,將令香港的投資環境改變。
當投資者作為股東,在沒有觸犯任何法律的情況下,失去決定自己財富形式的自由時(在多些金錢少一點非金錢收益,或少些金錢多點非金錢收益兩者之間的自由選擇),香港還能是投資者趨之若鶩的地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