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四肢痙攣的廖東梅,在她《軌跡》作品集寫出她的心中情、畫中意。「我的畫是夢境和想像結合為一的體現。我畫的是海洋變幻、山川運動、夢幻之虎、萬物崢嶸、人間溫情、恩情、友情及人生百態。」她最近獲選為「藝力之星」,將出席下月五日在本港舉行的展能演藝晚會擔任嘉賓,希望激勵殘障人士。
在北京出生的廖東梅天生四肢痙攣,說話也有困難。有天她拿起筆桿,吃力地在紙張上把家裏的貓兒、魚缸內兩條小魚畫成圖畫。她這張「處女作」,讓父母知道女兒能用圖畫傳情達意。
東梅的媽媽張瑞清說:「她從來沒上過一天學,十六歲才教她看書寫字。」廖媽媽憶述,有次上班,把女兒獨留家中,沒想到她跌倒地上,打翻尿桶。東梅雖然是四肢痙攣,但還是爬到電話旁,致電媽媽的辦公室求救。她說:「那時我還不敢相信,女兒會打電話給我。」回想當年,她還是按捺不住熱淚盈眶。
東梅爸爸廖博興說:「女兒很珍惜生命,生活很有規律。每天多辛苦,還是會把約八磅重的沙袋綁在四肢,鍛煉一兩個小時。」餘閒就寫畫、看書。
在香港出生的廖博興,六十年代帶着愛國熱誠,跑到北京電影學院修讀攝影,長城電影館今天還在放映他的作品。當年同班的女同學,就是今天的愛人張瑞清。夫婦二人熬過文化大革命後,誕下兩個女兒。
廖博興九○年調到香港《大公報》當編輯,隨後把家人全申請來港定居。東梅來港後,參加了展能藝術會。他透露,東梅最大的心願是有天能把作品搬上舞台作布景,配合其他殘疾人士的演出,鼓勵更多同路人積極面對人生。
記者:林社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