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走馬看花

通識教育走馬看花

劉彥方

高中的教育改革,建議引入通識課程,用以擴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習興趣。這些目的原則上無可厚非,值得支持。筆者於大學亦有教授通識課程,經驗雖然不算多,但深感成功的通識課程,資源和整體課程設計是關鍵。筆者對今次推行通識的憂慮,正與這兩方面有關。
通識的目的,並不是「通通都要識」。知識廣闊無涯,沒有可能全數學曉。況且世界變化迅速,如課程單元中的資訊科技及生物科技等題目的內容,很容易便不合時宜。所以通識教學的其中一個最根本目的,應是改善學生的思考方法和學習態度,因為這些才是人生路上的必要裝備。但要提供這些裝備,一個資源充足的教學環境實在不可或缺。
教育界當然永遠也認為資源不足,而資源的缺乏,對落實通識的影響特別大。成功的通識教育要解決一個基本的矛盾:一方面,教師要鼓勵學生學習自主,運用創意,主動發掘課題和學習材料。但另一方面,學生的自由度愈高,學習過程便愈容易欠缺條理和系統。大學生寫論文或做報告時的常見問題,便是討論鬆散、缺乏分析,不懂得判斷資料的重要性。中學生思考沒有那麼成熟,問題自然更大。

要改善情況,老師便要在學習的過程中給予適當指引。不過,困難的地方是,每個學生的思考盲點都不一樣,每次不同的學習路向又會引發不同的學習問題,老師要立時提供相應的指引,難度高之餘亦十分消耗課堂時間。在師生比例高的情況下,這種靈活的教學方法並不可能。大班的通識教學,很有可能變回老師講課學生死背的舊模式,又或課堂變成學生雜亂無章的自我演繹。當然,部份學生仍然可以因為接觸到有趣的課題而有所啟發,但欠缺了小班的互動教學,思考方法不能因材施教,通識的真正效益便不能充份發揮。此外,由於通識教學強調學習自主,所以學生通常遇到的問題,並非傳統的學科問題,而可能是科學方法、道德分析、文化解讀等問題。教署建議給予老師約三十五小時的培訓,不少論者都認為不足夠,這是可以理解的。
再談課程設計。香港社會近期十分重視創意,教育亦如是。創意其實是發掘舊有意念的新組合,但不代表所有新的意念組合都是好的。香港政府如「中藥港」、「鮮花港」等計劃層出不窮,卻很少人稱讚政府有創意,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創意除了要求新,還要是好而有用的意念。創意較空泛,較難有系統教授,可算是「軟性思考」。教育培養創意是好事,但創意要有較實在的知識及良好的分析思維作基礎,好讓我們能夠分辨意念的好壞。

同樣,通識旨在幫助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事物,所以會有「閒暇生活」及「現代世界的和平與戰爭」等闊到不知如何入手的題目。通識教育強調多元軟性思維,課程很多時無可避免會令人感到雜亂,但這是通識的特點。不過我們應留意,要學生透過通識,充份發展這些軟性思維,學生對一些基本的「硬件認知」,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包括數理邏輯的思考方法,對文化藝術的理解和觸覺,及對歷史及思潮的洞察能力等。若然學生在這些方面裝備充足,能夠在研讀錯綜複雜的課題時加以應用,他們自然會於通識教育中大有得着。否則,通識教育只會淪為沒甚效益的走馬看花。
不過,這些「硬件認知」,卻非一般教育可以提供。這些較深入的認知,通常要在個別專門學科長時間浸淫才能培養出來。通識課程的建議,只強調學生要達到融滙貫通的目的,但目的背後的一系列孕育條件如何營造,卻沒有清楚交代。這是課程設計上較弱的地方。
……………………………………………………
作者為香港大學哲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