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要員有時對本土經濟表現和發展之預測及判斷,似乎未能令人信服。
10月底的日本央行理事會聲稱,明年4月開始的財政年度,經濟將擺脫通縮的煎熬,久違了的通脹將重臨,筆者於11月1日欄已質疑,在缺乏充份理據支持的情況下,如此具信心及倉卒地公告天下,不是別有用心,便是自視過高,當時欄中已指出,日圓將持續走強,間接增加通縮壓力,到目前為止,可有見到通脹的影蹤?
11月中日本內閣府調低對經濟的評估,這是17個月來首次,皆因第3季經濟僅錄得微不足道的0.3%增長,問題不在經濟急劇放緩,而是為何要到數字曝光後才肯承認?是官員真如筆者於18日欄所指,以為年初強勁的增長是鴻鵠已至並可持續,或是欲蓋彌彰?難道美元貶值和中美經濟放慢對依賴出口推動經濟增長的日本絲毫無損?瞧瞧上周五公布的貿易數字!
令人費解的是,當經濟增長邁向「零」甚至於有機會見負數,以及通縮揮之不去、投資和消費不前的環境下,政府稅制諮詢委員會仍向小泉首相建議將入息稅回復至1999年減稅前之水平,換言之即變相加稅。是的,日本債台高築,國債高達GDP的150%,預算赤字亦觸及GDP的7%(遠高於歐美),財政政策之運用空間有限,政府「莫財」,不加稅又有何計可施,確實苦困。
然則為維持出口競爭優勢和刺激內部需求及消費(畢竟佔整體GDP絕大部份),惟今之計,還應堅持採取「定量寬鬆」的貨幣政策,何不借機干預(日圓上升)同時增加貨幣供應,無論對出口、投資、消費,甚至減輕通縮壓力都有好處,何妨一試看看又有轉機否?!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