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嘉銳
筆者及很多作者都認為,ENRON案對美國,甚至可能包括世界其他地方的影響,極為深遠。我們以往提過安達信(Andersen)解體,美林證券(MerrillLynch)的前高層由於牽涉ENRON的一些問題交易,執筆之際,仍在受審訊中。但ENRON案的影響絕不止於此。學術界(經濟、財務、會計等)積極反省,避免悲劇重演。美國經濟學學會旗下學報,《經濟角度學報》(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便曾於二○○三年邀請多位專家評論。
此外,由於ENRON案的問題發生在會計帳目上,故此,現在很多大機構的帳目都被嚴密檢查中。最明顯的例子,便是美國政府本身。
在大選前夕,共和民主兩黨互相攻擊之際,有一小撮「另類聲音」(包括少數國會議員,一些「獨立」研究機構的人員,以及一些「獨立」的自由撰稿人),在一連串電視節目中,質疑何以美國政府留下巨額債務。而其中退休金一項,數目以數千trillion(1trillion即一萬億)美元計,將來的美國人須面對這些債務。
有人甚至說,美國政府若是一間公司,早已倒閉,因為收入(稅收)與負債(單指退休金一項)已不成比例,可能永遠無法償還。因此,美國政府本身便是比ENRON更ENRON的一所機構。
可惜,這些極有意義的討論,在一片人格質疑、個人歷史質疑中被掩蓋。不過,由於有數本有關書籍已出版,相信選舉過後,這些話題又會再次挑起。
而另外被大力翻查帳目的機構,則是由美國政府注資成立、聲稱可幫助中下階層置業的兩個機構FreddieMac,FannieMae。在學術圈,一直有人認為該兩所機構刻意低估自己在利息波動中,可能承受的風險,因此,可能會導致破產,或再次要求美國政府注資(加州柏克萊大學商學院的DwightJaffee教授,便是其中一位代表人物)。
執筆之際,獨立調查報告小組正與被調查的FannieMae高層展開舌戰,每兩天便可以在報章上,看到其中一方的新論點,好不熱鬧。相信其他大型機構的會計帳目被大舉翻查,亦是遲早之事。
由此,我們可能會想到,香港有多所由政府注資成立的大型機構,他們的員工薪酬、各項花費,究竟如何釐定?究竟怎樣監管?香港剛結束立法會選舉,新一屆的議員,有準備作出一點回應嗎?
……………………………………………………
作者為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訪問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