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學界比賽 明年三月舉行<br>高爾夫球走進校園

首屆學界比賽 明年三月舉行
高爾夫球走進校園

高爾夫球正式走入校園,有中學發起在明年三月舉行全港首屆「平民版」高爾夫球本地學界賽,預計可吸引約十間中學派學生參加,希望可藉此向政府爭取利用空地設小型高球練習場。

練習費月400元
發起是次比賽的風采中學,鄰近上水香港高爾夫球會,去年創校後即設立高球課外活動,參加的學生由上年的十多人,增至本學年約四十人。本學年的練習費為每月四百元,學生逢周三放學後會到大埔船灣高爾夫球練習場練習。
該校校長曹啟樂表示,撇除國際學校,現時有辦高球活動的本地中學只有約十間,但學生卻沒有切磋機會,因此他計劃在明年三年舉行首屆本地學校高球賽。由於希望突出本地生的水平,故無意邀請國際學校參加。為節省借場開支,比賽可能會移師惠州或肇慶舉行。
曹校長認為,高球運動十分值得推廣,「唔只係體育,重可以學做人價值、責任感、紀律。」他表示,南韓、台灣及日本等地均甚支持學界發展高球活動,例如南韓會將暫時無用的空地,撥給學校作練習場,他希望港府可以仿效。

學球後性格改變
風采中學已訓練出不少高球好手,其中讀中二的彭泳俊和羅潔凝,是在校長眼中可衝出香港、參加國際公開少年賽的球手。彭泳俊十一歲起跟隨姑丈學打高球,現時十八個洞大概要打九十桿,而一般好手需約八十桿。他說打高球後最大變化是「力大咗」。
羅潔凝坦言,學打高球初期,看見雙手起「枕」又久未上手,想過放棄;之後愈打愈準才建立起信心,而學球後性格也有改變,「之前坐唔定,但訓練後定咗啲。」
記者:倪清江

十一歲起開始學打高球的彭泳俊,校長指他球技可衝出香港。

風采中學的高球隊由去年的十多人,增至現時約四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