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孩子說話發音不正,父母切勿過份緊張予以即時糾正,原來發錯音及串錯字都是語言發展中的自然過程,小孩在成長期間會逐漸領會;若家長狠狠打擊小孩的錯處,反而會影響他們的說話動機。有心理治療師提醒家長,在一般社交場合,應讓孩子多與外界接觸,友人提問切記不要代小朋友回答,即使答案「唔夠禮貌、唔得體」也不要過份緊張。 記者:張嘉雯
「小朋友講句『Hi』,你就話佢無禮貌,要佢叫番叔叔,叫晒所有人,幾乎要做晒指定動作,先可以自由活動,小朋友就會唔鍾意講嘢!」心理治療師潘偉智昨在教材供應商SmartKid'sClub舉辦的講座上,向初為人父母者,傳授培育語言技巧的方法。他認為,父母最重要是多與子女溝通,多與子女談話,鼓勵子女自由發言,不要處處設限。
「到某個階段,小朋友會講吓屎屎尿尿呀,千祈唔好話唔畀佢講,因為佢哋對呢樣嘢產生興趣,家長其實可以藉呢啲理解佢嘅世界。」潘偉智解釋,鼓勵孩子說話有很多方法,包括遊戲、扮演活動、唱歌、講故事等,家長在平日說話時要多用內容豐富的詞語,再配以表情,讓孩子更易理解句子的含意。
他又提醒家長,千萬不要在幼童面前說粗言穢語,否則孩子也會容易沾上說粗言的惡習。
在回應孩子時,家長應多微笑及點頭,讓孩子感覺輕鬆及沒有壓力,細心觀察幼兒的身體語言動作,「好似佢望吓出去咁,有啲父母太無微不至,即刻抱佢出去,其實應該畀佢一個講嘅機會,問吓佢係咪想出去呀,等佢開口講吓。」
潘偉智又建議家長,在平日提問時,嘗試多用六個「W」出發,例如甚麼(What)、哪裏(Where)、何時(When)、為何(Why)、是誰(Who)及哪個(Which),利用開放式的問題帶引孩子分享,「唔好話設有乜預期答案,乜係啱、乜係唔啱咁,等佢哋多啲表達。」在對話以外,平日亦可給子女多看有趣書籍,在家中設圖書閣,讓子女使用,又可為子女製作他們的個人或家人的相簿,增加分享話題。
他並提醒家長要以母語對話,「有啲父母自細同細路仔講英文,但係其實大部份父母講嘅英文都好生硬,有口音,令到啲子女好混淆。」他認為,孩子只要能掌握母語,日後學習其他語言也較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