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公事又要上廣州,談得成談不成另外一回事,總得試幾間新菜館來補數。之前已經託當地的飲食周刊代為推薦,寫下來的名單竟然是些私房菜。我在香港已反對,去了廣州還吃這些落伍的東西?其中有間還是香港人去開的,如果此君在香港撈得住,就不必老遠跑到廣州了。
友人帶我去一家新開的上海菜館,裝修得別緻,牆上還有放大了的黃庭堅草書,非常幽雅。打開餐牌,見師傅推薦的首位名菜是麻婆豆腐,餐廳老闆請的是不是四川廚?
其他菜也摻雜着粵式的,更有多種莫名其妙的冬瓜炒鹹蛋黃之類,本錢最多四五塊,要賣到二十幾三十,不遜香港。
上桌一看,該店自豪的東坡肉加重芡粉淋上濃汁,叫化雞是把雞斬件後紅燒的。連最基本的烤麩也不肯手掰,用刀切成丁。
此餐吃得半飽,一肚子氣,腰包瘦了。
「有沒有其他好菜館呢?」我問。
友人說:「甭提了,當今的廣州餐廳全部拼命推銷貴貨,連基本功也忘記了。我們要吃到好味道的,都要離開城市。到了鄉下,菜又香,雞又有味道,才好吃。」
這不是舊時香港人初到廣州時的感覺嗎?當今經濟掛帥,成本一高,不賣貴的東西賺不了錢,紛紛學習香港人做鮑參翅肚。
「上次去那家雲南菜館不錯呀。」我說。
「對了,反而有新意,蒙古新疆的不錯,東北的也行,他們打正招牌賣便宜東西,薄利多銷,有生意做,客人也吃得高興。」友人贊同。
晚餐回到那家雲南館子,最後要了過橋米線,發現湯不熱。這也難怪,湯上面沒有一層油來保溫嘛,生活習慣已改,就算保得住地道風味,不敢太鹹太油,也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