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家主席胡錦濤乘出席APEC會議之便,順道訪問了中南美諸國,他每到一國,都離不開商談在能源領域內加強合作,這凸顯了能源在今日中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自94年起,中國已由石油出口國變為進口國,而且隨着經濟不斷高增長,石油進口需求也快速增加。中國預計今年石油進口將會超過1億噸,即是每日大概240萬桶,比去年增加35%。如果中國每年GDP仍以平均8-9%增長,則10年後要每日進口500萬桶才夠應付日常所需。
對於國內石油需求的不斷增加,政府已感到事態嚴重,因為如果石油一旦供應有所阻滯,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影響一定很大,帶來民生衝擊更是不容忽視。加上中國的石油戰略儲備還未完成,相信國內存油不夠1個月消耗,如果任何產油國出現政經動盪,或是運油通道遭遇戰事阻礙,會對整個中國經濟造成極大損害。
因為有以上憂慮,所以近年中國也開始注重本身的能源安全問題。所謂能源安全,首先是要確保能源供應不受干擾,而且能長期穩定供油。既然國內出產石油不夠應用,跑到國外去投資、開發石油,好像是順理成章的事,事實上,政府也極力鼓勵國內石油公司跑出去。
但在目前石油供應緊張、價格飛升的當兒,跑出去投資不一定對能源安全有幫助。試想想,全球經過近百年的開發,那些成熟的大油田已很早被國際石油公司擁有,或者是被主權國成立的國營企業控制,剩下來可供中國投資開採的,是一些偏遠和儲存量不大的國家,例如厄瓜多爾(Ecuador)、乍德(Chad)等,又或是一些政局不穩、內戰頻繁的國家,例如埃塞俄比亞和安哥拉等,這些國家怎麼說也不會是能源安全所能倚賴的地方。
即使能投資一些政局穩定的產油國家,例如澳洲、印尼、伊朗或俄羅斯,但當石油短缺成為世界性問題時,石油便會立刻成為戰略性商品,產油國會使用各式各樣法規來個限制出口,屆時即使中國石油公司擁有開採權,也在主權法前動彈不得。最佳例子是俄國的尤科斯石油公司,它被政府追稅,正面臨破產,所有石油資產更被凍結,不准買賣。更有可能是某些產油區發生軍事衝突,產油國來個石油禁運,任何公司不得把石油運出國門,就像1973年,沙地阿拉伯和波斯灣國家因不滿西方國家偏幫以色列,實行對外石油禁運,當時強如美國,也莫奈之何,所以倚靠投資外國油田來保石油安全是不行的。
除此之外,此時到國外投資油田還有一層商業考慮,如今油價屢創新高,而且對油價預測都樂觀非常,此時去買油田,賣家不來個天價才怪,試問日後這些油田如何能有合理回報。所以在今時今日,在一片狂追能源聲中去國外投資,既不能保障能源安全,又要付出天價,實應三思。
李庚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