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市場不應多監管

自由市場不應多監管

林格爾(ChristopherLingle)

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上一本著作《全球化的許諾與失落》指出,全球化已成為爭奪利益者的工具,只有盲從自由市場的人才會贊同。他大肆攻擊國際貨幣基金會這個稻草人,指國基會代表大國利益,使拉丁美洲、印尼和泰國的國民生活更艱苦。
他曾是克林頓總統的心腹,先後擔任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的成員及主席,其後出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顧問。辭任該職後,他跟兩位學者同獲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們的獲獎研究,是基於觀察到現實世界並非像完全競爭模型那樣,市場所有參與者均擁有完全信息。他們認為,若信息不完全或「不對稱」,即部份人掌握更多信息的話,市場可能失效,尤其是買家可能不信任賣家。
這些獲得諾貝爾獎的研究,當然有很多技術性細節,但市場並非完美運作這一點卻並非甚麼驚人創見。況且事實證明,市場失效之後很少會停止運作。問題多數源於干預太多,且通常是由斯蒂格利茨這類不夠謙遜的有識之士提出的。
除國基會外,斯蒂格利茨在新書《TheRoaringNineties:ANewHistoryoftheWorld'sMostProsperousDecade》(Norton)中,還舉出更多在全球作惡的壞蛋,包括華爾街和大企業的利益游說集團。他們的罪行包括要求開放電力市場、提供認股證給公司高層、拿退休金輕率投資、在帳目弄虛作假、胡亂提出收購合併建議等。當然,他也嚴詞批評美國積累巨額財赤,且矛頭主要指向喬治布殊。

本書企圖以信息不對稱理論,解釋過去十多年來的經濟災難。不過,斯蒂格利茨的主要結論是:問題源於市場「沒有適當監管」及「監管不足」。
斯蒂格利茨似乎患有「嚴重自負症」,使他不能原諒凡人的缺失。在這點上他頗像凱恩斯。當年凱恩斯所交往的,盡是制訂英國公共政策的才俊,結果形成印象,以為這些「唯理建構主義者」能夠使凌亂的市場恢復秩序。
書中唯一稱讚的似乎是作者自己,因為他的同夥都不夠堅定。他在嘲諷共和黨人之餘,也對那些膽怯地相信一己直覺、或屈從華爾街壓力的民主黨人深惡痛絕。
書中不少地方以錯誤理由得出正確結論。例如他指出,九十年代美國的繁榮期,並非因為財赤減少而催生。然而,九十年代的繁榮期,其實跟歷史上其他繁榮期沒有兩樣,都是因貨幣政策過份積極而產生百業騰飛的假象。但他似乎不了解這點。

他似乎明白,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犯了錯誤,未有及時收緊「炒孖展」的規定,避免股票市場形成泡沫。可是,他形容九十年代的繁榮期,是因虛假期望和謊言而導致的「過動」(hyperactivity),顯示出他根本不了解貨幣政策對經濟周期有何影響。然而,斯蒂格利茨的修辭技巧確實出眾,他批評敵人往往近乎人格詆毀。社會各界普遍認為他是出色的經濟學家,是否名實相副則不得而知。
我們或者可以寄望,斯蒂格利茨學習一下市場怎樣運作,成為更稱職的經濟學家。但這樣一來,他就必須放棄其真正的比較優勢,以至參與政治論爭、詈罵政敵的樂趣了。
……………………………………………………
作者為危地馬拉FranciscoMarroquin大學經濟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