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br>中國新外交戰略:工程換能源 - 張華

解讀中國
中國新外交戰略:工程換能源 - 張華

胡錦濤訪問中南美洲四國,凸顯了中國的新外交戰略:以工程合約換取能源。胡錦濤在短短兩個多星期的訪問行程,先後簽訂了逾三百億美元投資協議,承諾以中方的資金、技術和人才,協助這些拉美國家建造煉油廠、輸油、碼頭、鐵路等,以及開採石油、有色金屬等,以換取等值的石油和礦產資源。

紓緩日益尖銳社會矛盾
筆者多次闡述中國的資源外交,也討論過自然資源將來會嚴重制約中國經濟發展,不再贅言。中國在自身資金也極度緊缺下,仍投下巨資在拉美國家,以換取石油、天然氣和礦產,顯見自然資源對中國的重要性。胡錦濤「工程換能源」外交戰略的主要考量,正是要在全球尋找穩定而充足的能源供應來源。
與此同時,中國也亟需輸出工程,以紓緩國內日益尖銳的經濟和社會矛盾。中國現在猶如巨大的建築地盤,從農村到城市,從深山到江河,都有大大小小的工程在進行。有報道說,全球百分十七建築高樓的起重機在上海「服役」,可見基建工程的規模多麼驚人。但是,基建過度投資的後遺症已開始顯現:鋼鐵、水泥等原材料供應緊張,價格飆升;收地賠償不足亦引發一波波反迫遷騷亂。而且,三峽工程等大工程快將竣工,上海等大城市的基礎設施日趨成熟,幾年之內,各大城市的基建工程規模也將大幅減少。
更重要的是,靠粗放型投資來帶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已令山河變色,環境污染得令人不忍卒睹。新一屆領導人也認識到這種增長模式的遺害,決定代之以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減少基建投資的力度。換言之,中國的基建投資將進一步壓縮。在此情況下,成千上萬的工程師、技術工人可能因而失業,而價值幾百億美元的建築設備也要閒置。

合作模式帶來雙贏局面
但在「工程換能源」下,中國可藉着輸出工程,讓中國的工人繼續有工可做,基建設備也有出路,工程技術人員還可累積更多開採石油、礦產的經驗,既可紓緩國內投資過熱,又可換取自然資源,對中國自然是美事一樁。對拉美國家來說,他們自然資源豐富,但缺乏技術、資金、人才來改造基建設施,胡錦濤帶來的投資協議,自然令他們樂不可支。各取所需下,這種合作模式自然受到拉美、非洲和亞洲部份資源大國歡迎。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