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社炳報道】漁農自然護理署為增添市民行山樂趣,推出全新設計的東區自然步道。在港島大潭郊野公園內,鰂魚涌至陽明山莊,全長六公里路段,沿途設置二十個新的解說牌,簡介不同路段的歷史遺址及背景等資料,希望提高市民的行山興致。
漁護署與東區區議會明日為該條自然步道舉行開幕禮暨健行日,預計有逾二千名市民參加,走畢全程的市民可獲送贈紀念章。
漁護署郊野公園護理主任李英銘昨日稱,該步道特色是沿途有多個歷史遺迹和戰後重新再造的生態環境。市民可從鰂魚涌柏架山道出發,就會發現道旁有一座由紅磚及花崗石建成,俗稱「紅磚屋」,建於二十世紀初的殖民地式住宅大樓。再往前走,又會找到樹木研習徑,通往港英政府於一九四一年所建的戰時大爐灶。當年殖民地政府曾登報聘請三千人,準備利用這個「露天大廚房」,煮「大鍋飯」救濟逃難市民。
李英銘說,市民走到山上的大風坳,即可看到一八九二年太古集團在該處為高級職員所建的度假屋,還有架設香港第一架吊車,方便職員上落山,可惜別墅和吊車於一九三二年停用。太古集團和殖民地政府並由一八八九年起為發展東區住宅區,提供自來水給居民,前後興建四個水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