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印與咖喱雞 - 李敏

牙齒印與咖喱雞 - 李敏

廣東人形容有仇怨是有「牙齒印」,這形容相當貼切,在科學鑑證的範圍中,死者身上的bitemark往往就是兇手的身份證明。
為甚麼在性侵犯案中有些兇手會咬受害人留下牙齒印?咬人是代表怎樣的犯罪心態?
肉緊!
相信人人都試過肉緊,有些人更會輕輕地咬他?她喜歡的人一口,喜愛但要傷害是相當矛盾,可是又合乎從痛苦中得到快樂的心理,正是最輕微的SM表現。
留下牙齒印的兇手比留下身份證的更難逃法網,身份證可以是被偷去嫁禍,但牙齒印若不是親口咬下去怎會形成?
跟一位法醫談牙齒印,我談得眉飛色舞。
他說:「法醫工作要很精確,例如清晰地分辨頸上的傷痕,甚麼是牙齒印,甚麼是咖喱雞?」
我奇怪:「咬和啜有很大分別,不看麥提莎廣告也知,這不是commonsense嗎?」
他笑說:「不是每個人都有足夠的性知識去分辨牙齒印和咖喱雞。」
我想起近期的娛樂新聞:「但我相信大部份娛樂記者可以分得出,他們一眼就看出名人頸上的是甚麼,而普羅大眾亦透過娛樂新聞認識了咖喱雞是怎麼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