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開徵銷售稅只會令財赤惡化 - 盧峯

蘋論:開徵銷售稅只會令財赤惡化 - 盧峯

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先生在推銷銷售稅方面可說是不遺餘力。前幾天他已公開表示希望在○六年率先通過銷售稅的主體方案,然後再訂下執行的細節及何時執行;昨天他在談論香港經濟怎樣形勢大好、明年經濟前景如何理想、政府如何有信心在○八至○九年度平衡預算時,仍不忘提出要開徵銷售稅;唐先生更說,只要開徵百分之五的銷售稅,政府便可得到額外二百五十億至三百億元的稅收。
我們明白唐先生作為財政司司長當然「求財若渴」,但是我們認為唐先生提出開徵銷售稅的理據是自相矛盾及站不住腳的。
首先,唐先生既然對經濟前景有信心、既然相信政府可以如期滅赤,政府還有甚麼需要額外增加收入、政府還有甚麼需要從市民的口袋中再多拿二百五十億元呢?政府難道是要為未來大開水喉、大灑金錢鋪路嗎?事實上我們認為當政府回復收支平衡、當政府財政回復健康狀況後,特區政府該做的是如何透過減稅進一步增強香港的競爭力、是如何透過減稅藏富於民、是如何透過減稅進一步促進香港的經濟發展。現在唐先生不但不願跟上減稅的國際大趨勢,反而想開徵新稅削弱香港的競爭力,這不是在自毀長城嗎?

更何況正如我們一再強調,特區政府的財政危機根源在於政府開支高企不下,未能適應經濟的大幅波動,而要根治這個問題,最關鍵的做法是盡量控制政府的開支,是盡量減少政府的浪費,並把政府佔整體經濟的比例壓縮在百分之二十以下。只有政府嚴格控制開支,才可能減輕經濟大上大落對政府財政的衝擊、才可能避免政府出現結構性赤字。
偏偏唐先生卻要反其道而行,想方設法透過開源特別是開徵新稅項增加政府的收入,以彌補嚴重的財赤。誰都知道當政府收入增加、當政府的財政出現盈餘時,各方面包括政府內部都不會再積極控制開支,反而會以不同的名目、不同的理由促使特首及財政司司長增加開支,特首甚至可能會因此而主動「派糖」,以提升本身的聲望;這樣下來,新稅項帶來的將會是更多新的開支、將會是體積更龐大的政府。而到下一輪經濟低潮時,政府又將再次出現嚴重的結構性赤字,到時候恐怕又要加稅及引入新稅項以平衡預算。像這種加稅──增加開支的惡性循環,香港經濟受得了嗎?香港市民受得了嗎?
我們始終認為,政府要解決財政危機、要消滅財赤,該做的是嚴格控制開支、該做的是減少對不同行業的補貼、該做的是改善營商環境以刺激經濟,至於開徵新稅或加稅不但無補於事,反而可能令政府的財政愈弄愈糟!
(圖)唐英年既然對經濟前景有信心,政府還有甚麼需要額外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