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壓力下 專家統計推算<br>2500教師有自殺傾向

教改壓力下 專家統計推算
2500教師有自殺傾向

【本報訊】教育統籌局正就高中課程及學制改革進行諮詢,教育界對改制意見紛紜之際,香港教育學院研究及國際合作中心總監鄭燕祥指出,本港教師正成為教育改革的最大受害者,他在綜合一系列調查結果後指出,有逾九成教師認為教育改革為他們帶來壓力,部份教師正備受情緒困擾,推算全港有二千至二千五百名教師有自殺傾向。 記者:蔡建豪

鄭燕祥昨在一教育改革論壇上稱,政府倉促推行教育改革,教師已無可避免成為教改的最大受害者。鄭燕祥綜合了一系列調查結果後指出,有逾九成教師指壓力來自教育改革,有兩成半本港教師患情緒病,人數估計達一萬至二萬人;調查結果亦發現,有百分之四至五教師有自殺傾向,推算全港有二千至二千五百名教師存在自殺傾向。

教評會:響起警號
他認為,本港現時在天時、地利及人和三方面,均未適宜倉促推行三三四學制,「希望香港教育可以逃過一次無知的革命同災難。」
教育評議會副主席曹啟樂接受訪問時表示,教師有自殺傾向的數字已響起警號,教統局應考慮教師能否肩負教改帶來的龐大工作量,身心健康的教師是執行教改不可或缺的部份。
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高級講師布森祖則指出,新學制建議推行的必修科目通識教育科,在課程定位及評核方面仍存疑慮。以過去會考及高級程度通識教育科其中兩條題目為例,會考題目單以一幅繪有打工一族排隊求職的圖畫,要求考生描述圖畫象徵的社會現象,但高考題目則要求考生探討「全球核武器是否泛濫」。兩題目在深淺程度上差距很大,學生水平難以短短兩年時間內出現大躍進。

課程定位差異大
他認為通識教育科水平存在很大差異,在評核學生成績時亦難達合理水平,其中校內評核佔很大比重,難免滲入教師主觀因素。有關課程的定位及評核問題均值在落實課程改革前深思熟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