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必須「寬容」待日

中國必須「寬容」待日

裴敏欣

在過去十年中,中日關係可說是每況愈下。雖然兩國間的經濟和貿易關係突飛猛進,但中日的政治和安全關係,卻由於一系列的因素而日益惡化。如果這一趨勢繼續發展下去,中國和日本很可能被捲入一場他們自己都不願打的「東亞冷戰」。
這一歷史的重演對兩國人民來說無疑是一場悲劇。對整個東亞地區來說,中日交惡將成為東亞經濟整合和區域安全合作的最根本障礙。
從表面上看,中日關係的惡化是由一系列孤立的事件造成的。從小泉純一郎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到最近的中國核潛艇進入日本領海事件,人為的因素和偶然的巧合都為本來就冷冰冰的雙邊關係「雪上加霜」。但是,中日關係惡化有更深的原因,而且在造成中日關係不斷緊張的所有因素中,所謂的「歷史問題」──即日本侵華戰爭和歷史責任問題──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中日關係日趨惡化的根本原因,是兩國為獲得東亞地區的主導權而進行的戰略競爭。

當然,中日在東亞的戰略競爭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在第二次大戰結束以前,日本通過甲午戰爭和侵華戰爭徹底在軍事上打敗了中國,並成了東亞地區的霸主。在二戰以後,日本作為戰敗國,在美國的軍事保護下選擇了「經貿強國」的道路,在經濟上成了超級大國,但在軍事和外交上是美國的附庸。同時,在冷戰期間,由於中國內部極左思潮造成的動亂,中國一直處於戰略劣勢,毫無實力爭奪東亞的區域主導權。因此,雖然中日兩國都是東亞的區域強權,但兩者之間的戰略競爭在冷戰期間卻處於暫時休眠的狀態。從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九一年前蘇聯解體的近半個世紀中,美國和前蘇聯是東亞地區戰略競爭的主角,而中國和日本只是這場冷戰的配角。
在冷戰結束後,雖然美國在東亞的影響,仍保持是該地區戰略平衡的主要因素,但隨着中國在經濟改革開放後的綜合國力的迅猛提升,和日本的泡沫經濟破滅後的十年停滯,中國和日本間的相對實力有了巨大變化。

日本一個八十年代的經濟超級大國,墮落成為經濟一蹶不振和外交影響十分有限的沒落區域強權。相反,中國的經濟起飛使北京成了名副其實的東亞強權。中國的崛起和日本的衰落這一態勢,成了決定中日關係的根本動力。在中國,日本的衰落使許多人認為中國今後在東亞的外交和安全戰略的中心應是美國,從而九十年代中起中國的外交焦點一直是美國。但是在日本,中國的崛起則大大加深了日本政治精英的不安全感。從這些精英的角度看來,如果「中盛日衰」的趨勢繼續下去,日本肯定會將東亞的主導權輸給中國。
令人遺憾的是,在中日關係進入這一不確定時期後,中國對日的外交戰略缺乏靈活性和前瞻性,結果是錯失安撫日本和重塑中日關係新基礎的良機。當然,我們看到中國領導人在對日關係上,面對着巨大的政治壓力。中國人對日本侵略中國期間犯下的暴行,記憶猶新,對日本沒有好感。而在日本內部右翼勢力的壓力,和日本政治精英對歷史的錯誤態度,導致了如教科書和靖國神社等一系列傷中國人感情的事件。這些政治現實成了改善中日關係的最大絆腳石。

但是,過去十年,中國失誤的日本政策同樣應對中日關係的不斷惡化負責任。作為一個新興崛起的區域強權,中國應對日本由於中日實力相對改變而產生的不安全感十分敏感,並通過各種方式促進中日的戰略互信。雖然歷史問題是徹底改善中日關係的一個不可逾越的障礙,可是過份強調這一問題,無疑是作繭自縛。回顧過去十年北京對日的政策,我們可以看到二處敗筆,一是缺乏足夠的政治資本和勇氣來放下歷史包袱,二是錯誤估計了中美日三角關係的內在邏輯。
按國際關係理論來推算,對像日本這樣一個衰落而又充滿不安全感的國家,中國應採取主動接觸和讓步的政策,化解其對一個正在崛起的中國的戰略猜疑。否則,日本對中國將感到愈來愈擔心。但是,在日本沒落的十年中,中國領導人把他們的戰略重心放在美國身上,試圖通過改善中美關係,來避免和美國的戰略衝突,並在美日關係間打入一個楔子。

這一戰略在穩定中美關係上有明顯成效,但中國領導人試圖分化美日戰略同盟的戰略,卻適得其反。顯然,中國這一戰略使日本感到更不安全。而日本的唯一安全盟友是美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愈是向美示好,日本會愈向美靠攏,因為日本不願意在外交上被邊緣化。果然,中國的戰略使美國成了最大贏家。華盛頓利用中國對日戰略的失誤,在過去十年中大大鞏固了美日關係。其實,對美國來說,在中國和日本之間,美國的天然戰略盟友肯定是東京,而不是北京。
現在,過去十年中國對日政策的失誤的代價已日趨明顯。在美國的支持下,日本已開始全面調整其安全政策,並開始扮演一個更主動的戰略角色。在對華政策上,日本的戰略調整幅度更大。對華的全面戰略防範,已成為日本外交戰略主要內容之一,這從削減對華經援,和中國爭奪能源,加強國防力量,和調整對台灣的政策等許多方面都可以看出。
這對中國來說顯然不是好消息。如果中日關係真的進入「冷戰」,結果只有兩敗俱傷。現在北京需要作的一個重要戰略判斷,是中日關係是否已走上不回之路。我自己的觀察是這一關係目前正處於十字路口。如果北京領導人不能果斷調整政策,對日採取所謂「新思維」,那麼中日進一步交惡將不可避免。但假使中國新領導「向前看」,對日採取「寬容」和「交往」的新政策,雖然他們會在國內政治上付出可觀的代價,但他們將獲得長期的戰略回報,在中美關係和台灣問題上會贏得更大的主動權。
……………………………………………………
作者為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資深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