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師饒宗頤:黃霑可成研討題材

恩師饒宗頤:黃霑可成研討題材

【本報訊】崛起於七十年代的鬼才黃霑,創作幾許家傳戶曉的粵語流行歌,一曲《獅子山下》與港人同處海角天邊;一首《滄海一聲笑》激起港人滔滔兩岸潮的豪情壯志;一本小小的《不文集》直插港人心扉,明白甚麼叫樂而不淫。有學者及文化評論人認為,逝者如斯,意味上一代由港人共同創作的文化正式落幕。
黃霑於香港大學求學的恩師、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接到黃霑去逝的消息表示十分不愉快,他昨日接受無綫電視訪問時說:「聽到呢個消息,整日都不愉快,有一種失落感,佢早年擁有後現代嘅精神同想法,所以有好多創作意見,喺藝壇上用咗廣東話填上流行曲,成為音樂主流,開創風氣。加上佢嘅文學修養,應該成為不少人研討嘅題目,佢反而晚年追求學問,研究中國戲曲作為題材,現在得到博士,本來好想親自恭喜佢,可惜無機會。」
專門研究本地文化的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昨表示,五、六十年代香港屬於歐美流行歌的天下,廣東話淪為方言歌,作為廟街的鹹濕歌,難登大雅之堂,「七十年代仙杜拉一曲《啼笑姻緣》,先至打破咗廣東歌悶局,之後黃霑、盧國沾、鄭國江,同埋稍遲嘅林振強等等名填詞人,掀起咗七、八十年代嘅粵語流行歌潮流。」

難得樣樣皆精
彭志銘表示,那年代粵語流行歌的歌詞,文化水準甚高,各填詞人互相比拼追逐,鄭國江所填的詞專長描繪愛情及中國文代;盧國沾以哲理及霸氣見稱;林振強的詞既鬼馬又富時代感,「黃霑則樣樣皆精,所以有鬼材之稱。」
黃霑所寫題材的包羅萬有,武俠、愛情、民族、哲理等,不一而足;彭志銘指黃霑所寫的詞,必有中國人的情,「好似經典嘅《獅子山下》,反映當時港人現實概況,凝聚同甘共苦,攜手度過難關嘅精神。」他說,那年代的粵語流行歌,影響了中、港、台,以至外國的華人社會,「《問我》嘅歌帶有追求個人色彩,衝擊內地乜都講『阿公』嘅文化思想。」
彭志銘續稱,九十年代港人前景迷茫,追求吃喝玩樂,這一代的粵語流行歌,無論曲與詞水準低落,歌曲單調兼內容匱乏,「七、八十年代粵語流行歌嘅崛起,標誌住香港人共同創作嘅廣東歌文化,但隨着仍見於樂壇嘅黃霑逝世而結束。」
文化評論人史文鴻表示,黃霑是七、八十年代粵語流行曲的表表者,歌詞高雅、華麗,歌曲水準上乘,但隨着社會富裕,巿民參與唱歌,令卡拉OK大行其道,曲詞水平下調以遷就一般人的歌藝,「𠵱家嘅參與文化,取代咗上一代嘅表演文化。」
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何國良則表示,黃霑所寫的《不文集》,衝擊了本港的道德觀念,「原來一個咁叻嘅才子,可以寫咁嘅書,港人重好接受,喺香港真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