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嶽
西九龍文娛區的諮詢,很快便給人比擬作二十三條翻版。政府難以解釋為何一個牽涉這麼多公共資源,如此多人有不同意見的計劃,只用這麼短時間來諮詢(三個月其實也是短)。不少港人在現階段,可能都已經有以下的想法:一、西九龍(主要)是一個地產項目。二、最後會由長實和新地的合資財團贏得發展權,雖然他們建議書的地積比例最高。
這些想法印象,可能不盡客觀,但在政治上,民眾的觀感是重要的政治現實,政府不能漠視。民眾對政府的印象已經定型,縱使現在延長諮詢期,也不能改變公眾觀感。
問題是:誰做成這些印象?數碼港(對不起,應該是貝沙灣)、紅灣半島,和回歸後地產商對房屋政策的宰制,都令人難以相信政府面對龐大發展計劃時會公正處理。民眾又同時看到前房屋局副局長,前警務處處長暨政務司司長胞弟,退休後出任地產商麾下的公用事業的要員,更難相信沒有「官商勾結」和「利益輸送」。
回歸七年,港人已見過太多次預先有結論的諮詢。從政改到西九龍,都是在作最重要的決定時不聽民意,只留一些枝枝節節給公眾發表意見。特區官員往往在諮詢期到處反擊反對意見,把反對意見說成是「噪音」,批評反對政府取向者。民眾只會覺得:政府早有既定立場,諮詢只是虛應故事。
龍應台教授說特區政府用「中環價值」來處理一切問題,只懂發展而不懂文化。我覺得這說法也許有點不盡準確:首先我非常懷疑特區政府是否有一套完整的價值系統去處理問題,說他們有一套價值可能有點言過其實。
而且如果我們說「中環價值」是一種純粹赤裸的資本主義價值的話,那除了致力財富累積,這價值系統至少還應該包括合約和法治精神、全力以赴、公平競爭、公平的遊戲規則等,但特區政府沒有向公眾顯示它在實踐這些價值。
回歸七年,香港人看到這些「中環價值」逐漸在破損。我們覺得社會競爭愈來愈不公平、遊戲規則愈來愈向某方面傾斜、法治受到威脅。連港隊守門員盡力比賽也被認為是「逞強」,彷彿應該隨便讓人進球,讓祖國出線才對時,我們知道這社會的是非黑白觀念已經完全顛倒,有人連「尊重自己工作」這很基本的價值也不管了。
有人經常問:為甚麼殖民地年代香港人沒有普選也不會有太大埋怨。我覺得對一些篤信資本主義和「中環價值」的人來說(我其實不是),他們回歸後見到「中環價值」的破損,而這些破損很多又源自政府,是他們對政治現狀不滿的主因之一。
我不完全是韋伯的信徒,因此我不信資本主義發展一定要倚賴某種新教倫理,也不相信只有英國這新教國家才能搞好香港的資本主義。香港的中環價值自有其中國特色,也不是全是負面的了。政府要挽回港人信心,也許要從自己不去損害中環價值開始。
……………………………………………………
作者為香港民主發展網絡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