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子女的教育一向十分重視,所以就算子女所就讀的學校學費很貴,只要家庭尚能負擔,也會盡力供子女讀書。而香港政府也投放大量金錢在教育之上,單是「九年免費教育」的經費,就以數百億元計算,可以說,大部份中小學的經費,也是由政府所資助的。
但接受政府的資助,校政在某程度上就會受到干擾,特別在收生政策方面。只要學生達到入學要求,而學校又有學位的話,學校有時很難拒絕不收該學生。而政府的做法,就是不想有標籤效應。
問題是,就算政府不希望有,但事實上在家長的心目中卻存在名校的名單,而能夠成為家長及學生心中的名校,其歷史、收生資格和要求、校風,以及學生畢業之後的大學入學比率,甚至學校在校際比賽的往績,也有一定影響。
要維持學校的聲譽,所收取學生的質素便最重要,但過往的模式,學校因為政府的規定,在這方面的空間較小,於是一些「名校」便決定轉為直資方式,增加學校在收生及辦學的權力,希望能在教學上有更大的發揮空間,並能收取較優質的學生。結果是,政府的資助減少,換來學校的學費增加。
現時直資學校學費有幾貴?以中一學費為例,1年學費由25000至48000元不等,而現時大學學費也只是42000多元1年。
換言之,有些中學學費比大學學費還要貴!如果以7年中學學費計算,最貴的中學全期學費接近35萬元,相等於讀個Part-time工商管理碩士課程的收費!
如果學費全數由家長承擔的話,除非父母屬於中產階層及有點積蓄,否則便應盡早作好理財及投資安排,為子女準備未來的教育基金。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