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引入銷售稅得不償失 - 何洋

蘋論:引入銷售稅得不償失 - 何洋

昨天亞洲版的英國《金融時報》有一篇很有趣的報道。故事說由於德國較高的燃料稅令汽油零售價較鄰國高,大量德國駕駛人士前往光顧鄰國(如波蘭)的汽油站,德國油站的生意額因而大幅下降。事實上,生意受打擊的又決不止於加油站。
德國人跑到鄰國購買的物品,並不光是汽油。由於鄰國售賣的其他生活用品亦較德國便宜,這自然令鄰國超級市場的門口大排長龍,相反德國超市卻門堪羅雀。消費者大量流失到鄰國,受負面影響的除私營部門外,德國政府庫房的收入亦難以幸免。
德國人在鄰國購買汽油和日常用品,無可避免地令德國的燃油稅和銷售稅收入大幅減少,而這兩種稅源恰巧在德政府的財政收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這令本已備受多年財赤困擾的德國政府在滅赤工作上倍添困難。據德國學者估算,僅是燃料稅的流失,每年金額約15億歐羅(約152億港元)。
同樣也是昨天,財政司司長在出席一個電台節目時,大力推銷在港開徵銷售稅。司長指出,引入銷售稅的目的不在滅赤,而在開拓新稅源。問題是上述德國的例子清楚說明,銷售稅這個稅源,並不是司長想像中那樣容易開拓。
今天已有很多港人一家大小到國內消費,隨着更多接通中國和香港特區的基礎設施落成,到國內購物的成本(無論是時間上或金錢上)將持續下降,因此若本港引入銷售稅,只會鼓勵更多港人北上購物,最終就會如上述德國的情況一樣,因加(銷售稅)得減(財政收入)。
特區政府若真的需要開拓新稅源,容許財團在香港開設賭場,並對其徵收博彩稅是一個更可行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