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學堂:整固後料挑戰14300

投資學堂:整固後料挑戰14300

近日翻看港交所(388)早前公布的資料,當中有些頗有趣的地方,首先,港股在本年首9個月的總市值約為7600多億美元,全球排第8位,現貨市場的交投量,大約為3100多億美元,全球排行第16位,可見香港股市在總市值及交投金額方面,在全球排行中是打不入頭5位的。
可是在集資額方面卻又極之不同了,在今年首9個月,港股集資的金額達280多億美元,竟是全球排行第2位,僅次於紐約交易所!若以港股的市值與集資金額相比,港股的集資能力真是很強。在本港上市集資的股份中,相信讀者亦會猜到是以國內股份為主,據資料顯示,在本年首10個月,紅籌、國企股的招股金額,佔了新股集資的72%。同時,更厲害的是,93年至今,在本港集資金額最高的股份,盡是國企、紅籌。由此推測,港股的集資金額能位列全球第2高,相信亦是拜國內股份來港上市所賜。
近期來港上市的國內股份中,出現了一些微妙的變化,早年不少國內的企業,除了來港上市外,亦頗喜歡到美國招股上市,部份原因可能是在美國上市後,公司的身份不同了,地位亦較為優越所致。但近年部份國內企業對美國上市的興趣已大不如前,大都選擇僅在香港上市。

資金充裕成交大增
國內企業對在美國上市的興趣大減之主因,據早前《華爾街日報》的報道指出,可能是美國小股東們很容易便提出集體訴訟,向上市公司要求賠償,令這些國內企業卻步。好像在本年初,中國人壽在美國上市不久,便遭到美國投資者提出集體訴訟,此事擾攘了一段時間,國壽的股價當然難免受拖累。
當然國內的企業不會忽略美國投資者「這塊肥肉」,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這些企業會透過144aprivateplacement的形式,向一些美國的大型機構投資者配售。
假若國內的企業真的只揀選在本港招股上市,則港交所未來的利潤,相信會頗為可觀。
現先談一談港股的走勢,相信部份朋友亦有留意到,早前資金以炒賣個別概念股為主,並非集中在大藍籌身上,故令大市(指數)的升勢乏力,昨日此情況已明顯改善,單是滙控(005)、長和的成交已逾70億元,恒指成份股的成交達120億元,這對恒指向14000點之上進發幫助很大。由於滙控今日除息,可能令大市略為鞏固,幸好在資金充裕下,相信後市仍將反覆挑戰首個上升目標14300水平。
譚紹興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