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華的內閣成員中,有多少人在做特首夢,外人無法得知,但第三任特首的比賽已經開始,就幾乎路人皆見。
吳志森
三位有意角逐特首的司局長早已鳴笛起跑,曾蔭權司長承擔西九龍發展的重任,唐英年司長負責打造大嶼山成為香港經濟的火車頭,李國章局長為香港教育定下「三三四」的百年大計。他們在各自的政策範疇內盡情發揮,爭取表現,博取中央垂青,贏取小圈子選民的認同,勉強還可說得過去。但問題是,時間壓力實在太大了,離○七年只有兩年零八個月,他們不在這極有限的時間內拿出可見的成績來,不替他們日後的政績打下穩固基礎,就可能連角逐特首的入場券也拿不到;即使到手了有可能被收回,於是死線就是他們的死穴。明乎此,司局長們近期的反常表現,就似乎可以理解了。
早年開始「徵詢」民意時,曾司長就顯得非常焦急,好像一條死線在等着,再拖也就來不及了。表面的理由,是西九龍的地放在那裏已很多年,浪費資源,應該及早規劃。但內裏很多問題,包括為甚麼非要天幕不可?為何要單一財團發展?為何天幕硬性規定,但地積比率卻任由財團開價?由財團包攬的文娛藝術區如何管理?藝術項目又由誰決定?所有應該從長計議,應該深入探討,應諮詢民意的問題,全都一筆輕輕帶過。
曾司長可真有時間壓力嗎?如果西九龍發展到○六年還在膠着狀態,遲遲未能上馬,他還有餘力部署○七年的行政長官選舉嗎?曾司長心焦如焚是有他的道理的,可恨的文化人沒有體諒他,還在枝枝節節的問題上拖拖拉拉,影響了他仕途上的鴻圖大計。
內地同胞對地方首長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深惡痛絕。首長運用無上權力調動龐大資源,蓋一個甚麼體育館、戲劇院,甚至國際機場,以凸顯其任內勤政愛民、高瞻遠矚的豐功偉績,但大部份都是既不中看也不中用的大白象。「政績工程」用的是公家錢,但皇親國戚,良朋好友都能雨露均霑,貪污腐敗不必說了,當首長退下來,人走了,茶未必馬上涼,更可能是有人會想起首長的好處,受人恩惠千年記,回饋還會滾滾來。但「政績工程」反映不到政績,「形象工程」也建立不了形象。那衰敗的大白象放在那裏,日夜丟人現眼,反而惹來罵名。
西九龍未必是內地首長的所謂「政績工程」,但那種不顧一切,不成功便成仁的拼勁,令人難以理解。功利一點來說,若曾司長一意孤行,對他的「選舉工程」也未必帶來甚麼好處。西九龍的結果不能使所有財團都高興,中標的最終只有一個財團,最後只會把其他財團都得罪光了,得票便少了一大截。
○七年特首選舉團可能倍增,其中不少是文化界專業界人士,他們佔有輿論陣地,掌握話語權,有龐大的影響力,更重要的是手中有票。文化界今天來勢洶洶,誓會掀起一場政治風暴。為免引起不必要的爭論,董特首連二十三條立法都可以收起來。西九龍的發展若然霸王硬上弓,惹起港人的公憤,固然違反了中央要求「香港提高管治水平」的最高指示,在同一跑道上競遂的特首候選人只會站在一旁看笑話,甚至趁機落井下石。曾司長,別急,萬一出了亂子,更划不來。
……………………………………………………
作者為時事評論員